杨林兴,二十世纪商洛的一位著名画家,从事丹青六十余载。11月4日,正值金菊飘香之时,洛南县博物馆古老的大院内,杨林兴绘画真迹展览庄重开幕,展出了画家1943年至1995年的70余幅作品,涵盖了人物、山水画与梅兰竹菊、松鹤柳塘、牧童水牛等题材,给参观者系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
考艺专时他画了一捆破柴
公元1918年9月20日,洛南县龙山下沟村杨际芳家喜气盈门,他家新添一子,按族辈取名振坤。杨际芳是一位清末秀才,见世道动荡,无意于功名,在家乡开学馆,以传道授业为生。小振坤天资聪慧,自幼随父习文作画。用作学馆的杨氏宗祠,壁间楹联绘画,异彩纷呈,振坤在此氛围中受到熏陶,爱画情趣由此而生,并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振坤拜师于名儒陈梦祺门下,继续研习丹青,作品初露头角。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小学教员的振坤改名为运昌,取艺名林兴。抱着继续求学的念头,杨林兴报考西安艺专,文史成绩为“优秀”,在现场绘画考试中,他画了一捆破柴,运用了勾、皴技法,既合画理,又形象逼真,深得监考老师的赞赏。之后,他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安艺专美术专科录取。经三年科班学习,他的绘画理念与技艺大为提高。
1945年冬月,杨林兴与寓居西安的岭南画家黎雄才在省民教馆联合举办画展,并虚心向黎雄才请教,在山水画创作上获益匪浅。他们互赠作品留念,见证了同行的情谊。
1947年7月,杨林兴在西安东大街国民党省党部大礼堂举办个人画展,令社会各界注目。展览期间,陕西省首任都督张凤翙在名儒马颜翀、名画家张寒杉的陪同下悄然光临,逐一细览,评论著作品,挥毫写下了“艺坛新秀,妙笔生花”,又在一张山水画上书写了“夏木莺声”的图名。在画展结束的前一天,张凤翙派书童送来请柬,约其到府上作客。在菊花园张府,二人谈书论画,张嘱林兴画兰、竹各一幅,然后书写两副对联,其中一副行书是“静坐兰为契,虚怀与竹同”,一副篆书是“承家旧学诸儒问,脱手新诗万口传”。张凤翙执意留客,设便宴招待,再次勉励,对杨林兴促进很大。
方济众力促出版《兰竹技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画坛,如枯木逢春,百花绽放。1956年国庆节,陕西省举办美术展览,盛况空前,杨林兴的巨幅力作“苍松”入选,其雄壮的气势与淋漓的墨韵受到美术界好评。1959年由石鲁、赵望云介绍,杨林兴加入西安美协(省美协前身)。他与许多书画名家过从密切,赵望云、石鲁、陈瑶廷、袁白涛、康师尧等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这样的艺术群体与良好氛围中,杨林兴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如果说建国前他的创作以传统题材为主,这一年代则以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为主,画了许多修水渠、建水库、垒石坎的题材,如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与风貌。1981年,杨林兴在地、县文化馆举办“商洛风土景物写生”展览,受到各界的好评。
先生最擅长的是画兰竹,在美术界享有盛誉。画兰构图简易,寥寥数笔,需写兰之风姿与情操,学来容易画精难。他存有大量古人兰谱,又藏有名人真迹,手摹心追,又专意各处买得兰苗,栽于盆中和庭院,白天观其生长,晚间将盆兰置于灯旁,对写壁上不同的形影,每每废寝不辍。为深入了解兰的习性,他曾多次到秦豫交界的兰草河观察兰的生长环境,从造化中感悟大自然与艺术的真谛,不断升华绘画的意境与真趣。他画竹,区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既画墨竹,又绘翠竹、红竹,颇具诗意。1983年3月,省美协开会期间,他的好友、省国画院院长方济众力促杨林兴出版《兰竹技法》。经数年准备,并在叶坚等人的鼎力支持下,《兰竹技法》于1988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又再版五次,发行数万册。此书图文并茂,深受美术爱好者欢迎,许多学校还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