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贾平凹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0-05-05 20:45:08

来源:商洛日报

  入选理由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这部被绝大部分评论家称为是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中,贾平凹在创作上达到了又一高峰。《秦腔》所受到的一片赞誉,以及被整个文坛的充分肯定,其一是敏感先锋地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种时代情绪,其二是对正在消逝的农耕乡村的一曲挽歌,其三为“三农”问题专家提供了许多社会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材料,其四它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和变迁。另外,在其学术表现手法上,《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或许贾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他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他对故乡这块碑的挚诚。《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绝非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的身不由己。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作家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使贾平凹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的心酸之情。

  • 相关阅读
  • 画痴何铁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商州区夜村镇文化站工作。有一年元宵节,区文化局举办灯谜展览,要求每个文化站结合当地主要企业、农业产品的形象制成花灯,并以文图给予介绍,有朋友介绍找影剧院的美工何铁虎帮忙。我在...

    时间:05-05
  • 棍书人生乐无穷

      初冬的阳光灿烂绚丽,天空分外纯净。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半信半疑的来到丹凤县城西关,探寻一位不用毛笔却用棍棒研习书法的长者。  今年七十九岁的王善宽老人,耳聪目明,鹤发童颜。1990年,老...

    时间:05-05
  • 乘风破浪创大业

      1980年8月28日,在偏僻的商南县水沟乡太白村,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胡绪峰。  绪峰7岁那年,村上在小溪边修微型发电站,父亲胡功凯参加劳动时,抡墙杵的帮手出现失误,一杵打在他的头部,胡功凯当即...

    时间:05-05
  • 在玻璃上作画的人

      我国的绘画艺术形式很多,大多是在纸、布、木器等传统材料上作画。家住市区中心街的六旬老人王志英在玻璃上也能画出流光溢彩的风景画。  在六旬老人王志英家里,随处都能看到那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玻璃画。山...

    时间:05-05
  • 田培华——从丹凤走出的优秀农民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高度评价农民工时说,农民工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

    时间:05-05
  • 抒胸中乡情 达自然心音——葛建伟山水画读感

      知道葛建伟先生,是因为欣赏到他那充满秦岭野山风格雄浑苍茫的山水画作。尤其是在画坛盛行“笔墨游戏”情调的今天,葛建伟先生以扎实、浑厚、苍健的笔墨表现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代表了当今画坛回归...

    时间:05-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