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广东籍知名美术史论学者梁江在东莞举办了他个人首次书画展,第一次以画家身份进入大众视野,没想到引起了文化界和收藏界不小的动静。从学者到艺术家,近代中国画坛上不乏其例,如黄宾虹、傅抱石、俞剑华、潘天寿等莫不如此。
但让人好奇的是,近年来这种身份转换出现在越来越多文化研究的学者身上,最著名的当属国学大师饶宗颐,后来的郎绍君、梁江、水天中、邵大箴、陈履生(微博)、李伟铭、谭天、朱万章等人,莫不是先以学术上的研究征服世人的。这些“学者艺术家”的绘画,因为已经透彻地明晰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优长,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进而自然地致力于寻求中国绘画新的生发之关节,这比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画,又多了一个艺术追求的层次,开拓了崭新的绘画题材。
虽然学者画这一概念之前已有人提出过,这一板块的作品近年来在市场上也得到热捧,但是,什么是学者画?至今仍然是个非常模糊的轮廓。学者画与文人画有何不同?它代表着未来中国美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抑或只是多元化艺术中的一个时代思潮?这些都是当代美术耐人寻味的话题。
壹
学者画比文人画层次更高?
赵利平:最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一个板块表现很突出,受到很多收藏家的追捧,其中的饶宗颐、邵大箴、梁江等人的作品不断刷新拍卖纪录,还有水天中、李伟铭、郎绍君、陈履生、谭天等人,作品也引起越来越多收藏家的关注。我们发现,这一批艺术家的集体特征,就是其原先已有的学者身份。但是,如果要把他们归入到文人画的范畴中,又觉得其绘画题材、表现手法等均已超出了文人画的内涵。所以我们提出学者画这个话题,是时候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一次梳理。
朱万章:说到学者画,文人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最早在宋代,文人墨客等上流社会醉心于书画艺术,使很多文人既是学者、诗人,同时也是造诣深邃的书画家。苏轼、文同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绘画又被称为“士大夫画”。成熟的文人画是到元、明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元代的倪云林、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徐渭等都是杰出代表。董其昌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文人画论,影响了整个清代。什么是文人画?我认为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是书画家本人是否具有文人的气质,是否能将这种气质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提出学者画,我认为身份首先必须是学者,绘画只是他的余兴,不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主流。学者画和文人画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比如说苏轼,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文人画,也可以说是学者画。像饶宗颐、梁江、李伟铭等人的画,首先是学者画,画中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但在画面上又不时流露出文人的气息。
谭天:学者画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现在并没有一个说法。今天我们谈论学者画,我认为,第一,学者画应该比文人画的要求更严格,更强调绘画者本身的学问,文人可以没有专攻,而学者必须是在学术上有某方面被认可的;第二,学者艺术家应该是艺术大家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业余画家,不是偶尔才画几笔的。比如说傅抱石,他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中国美术史,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他是个学者,而在艺术创作上,是众所周知的成绩斐然。还有黄宾虹,他早年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和理论,60岁后,才放下学者的身份转入绘画,终成一代大师。还有潘天寿、苏轼、董其昌,他们都是将绘画当成学术来钻研的,因此学者艺术家在这个意义上,比一般的文人艺术家应该还要高一个层次;第三,学者画比文人画更具时代气息,它可以将西画都囊括进来,而文人画一般只局限于中国传统绘画。应该说,学者画的范围比文人画扩大了,但界定的要求却更严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