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学者画为何突然受追捧?
赵利平:从学者到艺术家,近代中国画坛上不乏其例,但为什么近年来这种身份转换出现在越来越多文化研究的学者身上?学者画在这个时候集中涌现,背后有着什么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因素?
朱万章:近年来,之所以很多人文艺术类学者拿起画笔,并在学术界和美术界引起不小的热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学者本身具有较深的艺术涵养,厚积薄发。他们中有不少人甚至本来就是美术科班出身,如郎绍君、梁江、罗一平等人,只是后来专攻学术,使大家对他们的艺术认识淡漠了。现在重拾画笔,可谓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二是社会的需求: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美术业的兴盛,使得这些学者们在丰硕的学术成果之外,有机会展现自己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谭天:学者画的出现,的确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那就是近60年来,一大批学者的成熟。改革开放以前,也存在一批学者,但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这些人没有“出头”。到了最近30年,才慢慢形成一批学者,直到近20年,他们的绘画才慢慢成熟,于是在这段时间集中涌现了出来。他们的年龄,都在50多岁或以上。兴许这段时间过后,这种潮流也就过了,大概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吧。
叁
西方是否也有学者画?
赵利平:就像刚才谭老师所说的,学者画的范畴更广,能将西画都囊括在内。我想请问钟老师,您在国外多年,西方是否也有学者画这一说法?
钟耕略:西方绘画比较具象,中国绘画则比较侧重文化内涵,比较讲“意”,尤其体现在学者绘画里。艺术家本身的学问做到一定的地步,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在绘画中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精神的东西,一种学者的气息,这不是靠技术能够达到的,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学者气息是西方绘画少有的。
赵利平:其实西方艺术家如达·芬奇也是在很多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只是他的艺术影响更为社会所熟知。我觉得东方更重哲学的研究,西方则以科学见着,这也是艺术创作倾向与表现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我看现在很多的学者画,都不是太追求具象的东西,而更倾向于表达一种感觉。但在钟老师的画中,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虽然追求的是具象的东西,却也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钟耕略:我是学绘画出身的,但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去了美国之后,跟中国文化隔得太远,我也曾经害怕以后连中文都不会写了。后来有一个机会,《画廊》杂志希望我提供一点文章,介绍美国那边的艺术,所以我又有机会拿起笔来再写。我觉得写文章有一个好处,画家一般拿起笔就画,少有整理自己的思想,而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自己的思想。此外,你要介绍那边重要的展览、画家,你就必须看画,所以我每个月都会去看展览,不断地去看、去写、去思考。虽然在中国的时候我是学国画的,但去了美国之后,我反而觉得自己以前不太懂得如何看中国画,因为站在另一个高处,才有了对比。
肆
学者画是否有收藏价值?
赵利平:我们今天讨论学者画,是因为最近在市场上,学者画很受藏家追捧,甚至有藏家开始分门类收藏学者画。但作为一个崭新的板块,学者画是否真具有收藏价值?
谭天:我们在谈论一幅绘画值不值得收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画家本人的素质,能在中国绘画史上提出自己独特主张的艺术家,比仅仅画得好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更有价值。比方说齐白石,他提出了“绘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又如石涛、黄宾虹、李可染、吴冠中等,他们每个人都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个人的艺术素养如何体现,就是通过对绘画史、绘画理论的深入了解,提出他独到的东西,这是成为一个大师必备的条件。现在一些所谓的大师,如画山水,也就只是画得像而已,作品最多只是某地的写生。而实际上,中国的山水画,并不在乎地点,如果标榜你画的仅是哪里的景,其实就已经是低了一个层次。中国画表现的是有生命的感觉,你把那个感觉画出来了,是哪里,并不重要。所以我认为,收藏者必须多看,不要老瞄准画家那些头衔,他的绘画与理论的结合到达何种层次,这也是收藏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