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县长 李吉斌
(2010年3月12日)
丹凤农业人口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难题,09年县政府在吃透国家政策的同时,努力寻求新的扶贫机制,加紧调和城乡人口比率,根据以前资金分散式扶贫方案的效果不明显,县政府及时制定出整合资金,创建扶贫示范点方案,以“龙头效应”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的机制,在养殖业和果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10年,县政府总结经验,重新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力求保持全县个体户与产业户同步稳定发展。
丹凤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06万人),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0.8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我县扶贫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创新扶贫思路,整合项目资金,探索扶贫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新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新思路。丹凤县地处秦巴山区,全县有115个村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偏远山区,基础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进入新世纪后,我县以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为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横向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在距十年扶贫规划完成不足两年之际,在国家强力推动"三农"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开展好扶贫工作,让广大贫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我们深思的问题。2009年初,我们在吃透国家政策,开展县情调查,分析县情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和新要求下,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解决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必须在思路上创新、体制上突破、方法上改进。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扶持、乡镇负责,群众主体、各方配合,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确定每年在每个乡镇实施一个示范村建设,明确主体,夯实责任,整合资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我县扶贫开发实际,调动了社会各方参与和投身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新机制。近年来,虽然涉农项目渠道多,但资金分散,单靠某一个渠道资金独立完成某个项目都有缺口,也难以形成聚集和整体效应。2009年,我们就如何把多途径到县到村的项目资金整合在一起,如何有效提高项目支撑和资金聚集效应,如何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体运作中,一是明确整合主体。制定了《关于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区域板块开发,提高整村推进实效,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整合工作由政府常务会统一决策,以政府的权威保障整合工作,着力解决支农项目资金多头管理、投入分散、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搭建整合平台。无论支农项目从哪个途径来,但最终实施地都在乡村。据此,我们把涉农项目整合的平台确定为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村,明确要求各部门的项目规划、资金投入必须优先向新农村示范村集中。三是规范整合程序。对建设项目的确定,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要求和"项目跟着新村报,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思路,采取乡镇据实申报、主管部门核实、扶贫领导小组审核、政府常务会审定的程序进行。四是实行整合监管。确定由监察部门负责、财政、审计参与,对整合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整合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的单位下达督办通知,责令限期整改,确保令行禁止。去年,我们选择贫困面大、群众积极性高的21个村,把扶贫开发重点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危房改造、丹江上游水土保持、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国债沼气等20个项目整合在一起,共捆绑项目资金3700万元,撬动社会和民间资金7000多万元,使新农村建设投入达1亿多元,既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又解决了扶贫开发投入短缺的问题,形成了国家项目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抓点示范带动、集中力量攻坚、整村推进提高、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取得了扶贫开发新进展和新农村建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