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寻找新载体。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不同程度存在"重眼前建设轻长远发展、重局部建设轻整体提高、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公益事业轻基层组织建设"的现象。2009年,我们尝试在每个乡镇确定一个村,以"基础建设、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组织建设"为载体,实施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全县的村全覆盖。具体实施中,以水、电、路、视、讯为内容,突出解决群众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着力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四改"(危房改造、改厕、改圈、改灶)、"四清''(清污水、清粪堆、清柴堆、清垃圾)、"三化"(道路院落硬化、四旁绿化、屋内屋外美化)为主要内容,突出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着力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广大村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以学校、卫生室、图书室、农村超市、群众健身广场建设为内容,突出解决社会事业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着力为群众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为内容,突出解决产业链条短、群众赚钱难的问题,着力为群众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以班子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为内容,突出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着力提高村级班子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实践表明,我们实施的"五大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我们找到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
四、破解新难题。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关键是缺少龙头企业,缺乏强势产业支撑。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立足县情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做项目、打品牌,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力求在产业发展有新的突破。一是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客商投资恢复了具有百年品牌的丹凤葡萄酒生产,开发的丹凤葡萄酒系列产品已走进星级酒店和高档宾馆;依托丹凤优质山茱萸资源,成功开发出商山红山茱萸果酒,成为广受市场青睐的养生保健佳品;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建成集孵化、饲料和屠宰生产线为一体,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千万只肉鸡的华茂牧业公司,2009年10月投产以来,已出栏加工肉鸡150万只,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养殖基地20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大棚150个,养殖农户增加纯收入150万元。特别是华茂牧业的成功运营,不仅开创了我县无中生有做项目的先河,而且成为我县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企业。二是壮大产业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09年,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蔬菜3000亩、脱毒洋芋3.5万亩,新建良种核桃园2万亩,山茱萸1万亩,养鸡200万只,养猪12万头。三是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实施了"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技术培训,一批新型农民已经活跃在增收的主战场。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果酒食品、畜禽养殖加工、林果业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四条产业链,壮大了产业规模,带动了我县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落实新举措。为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党委主导、政府主抓、群众实施、部门帮扶"的新举措,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2009年,县级部门共筹集水泥2.2万吨、筹集帮扶资金600多万元,帮助示范村搞好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评价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指标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定期督战。为了推进工作,多次组织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和观摩会,学习先进,激励后进,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