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大地铺锦。秦岭深处,处处一片丰收景象。
两年前,曾因遭受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而引起各级关注的丹凤县竹林关镇,已鲜见创伤留下的痕迹。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属于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示范点之一,占地600余亩的江北移民新区,一座座漂亮的高楼如雨后春笋拔节而起;曾由于水灾洗劫满目疮痍的大柴沟流域,已被桃花谷景区取代,处处亭台楼阁、翠竹映绿、花树夹道,如诗如画;围绕打造丹凤县生态宜居示范区板块,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旅游产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先后启动建设,如火如荼。
顺应着科学发展的节拍,迎着陕南移民搬迁战略带来的机遇,这个历史久远的边贸重镇,日趋成为商洛山中名符其实的“小江南”。
科学规划:凸显城乡统筹主题词
两年前的2010年7月23日,丹凤县竹林关镇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引起了中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程深入灾区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据业内人士讲,竹林关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直接催生了陕西省酝酿多年的陕南大移民战略决策的出台。
竹林关江北移民新区,作为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点之一,从一开始,丹凤县各级组织便将竹林关镇陕南移民搬迁示范点工程建设定位于陕南移民工程的探路之举,将其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按照建设明星城镇、培植支撑产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对该项目进行了科学规划。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19亩,计划安置移民3381户1.4万余人。安置的移民对象主要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石槽沟、东岭、西岭等边远地区的群众。
用县长郑晓燕的话讲: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就是要摒弃狭义的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工程的意识,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以移民搬迁为契机,走好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三化联动”通盘棋,确保群众高高兴兴搬出来、安安心心住下来、轻轻松松富起来。
项目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体现超前意识。规划之初,曾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安置思路:一种是就近小规模分散安置,另一种是进城住楼集中安置。而且这两种意见非常尖锐,针锋相对,县镇村组织人力,经过上上下下反复讨论、座谈和协商,充分征求民意,最终确定了统规统建、进城住楼集中安置的搬迁思路。其立足点就是将安置对象框定为70后80后的年轻人群。客观上,这部分人群已经丢弃了父辈赖于土地的生存方式,成为城镇中的“新市民”。他们更渴望从那些备受灾害、贫穷胁迫的地方搬出来,开创一片新天地。
县上聘请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既兼顾群众的居住习惯,又吸收大城市超前的家居理念。形成了外观以徽派为基调,符合竹林关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地域特点;内部设计布局上照顾当地70后80后的居住习惯,为大客厅小卧室、南北通透的建筑风格。同时,配套建设社区、幼儿园、商贸中心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功能区。
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已相继启动建设的一、二、三期工程共占地295亩,总投资2.68亿元,其中一期工程13栋楼408套已于7月底竣工,全部安排到户;墙体粉刷完成,门窗安装到位,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正在施工,下一步移民户可进行室内装修,年底有一批移民户可入住新房、在此过年。二期工程18栋692套搬迁户建房已建成4层主体,年底前主体可完工。三期工程移民搬迁房400套,保障性住房200套,占地100亩,现已开始征地,年底前完成镇政府北迁设计、基础回填和招投标工作。移民新区内的两座大型仿古牌楼工程竣工,城镇供水工程、河堤工程、桥梁工程等配套设施即将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