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建统管:打造百姓幸福安乐居
竹林关江北新区陕南移民搬迁示范点工程建设最大看点是: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管理功能发挥同步推进。
县上及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银花河大桥,实施银花河堤加固工程,建成10米绿化带、24米的主干道三条,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服务设施,也和民居一起统筹建设。目前,新区二桥建设工程已经竣工,水沟治理一期工程完工,移民一期工程给排水、化粪池、公厕、配电室正在建设之中。
在民居建设上,成功彰显人性化理念,按照多种户型选择,以确保各种文化、年龄、经济能力不同的人群均能舒心居住。安置房设计了南北通透的80.5、87、93.5、106、110、122.5平方米六种户型,19.23-37.18平方米16种大小不等商业用房。移民户可根据自己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户型和面积,达到了每户一间门面房。对于受地灾影响的五保户、特困户,通过实施“交钥匙”工程,设计修建了170套40平方米以下的一室一厅一卫房屋供其选择。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招投标程序,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让移民户住着放心。在招投标过程中,确保每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特别是精心控制拦标价,精确核算工程量清单。质量监督除过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外,还从移民户中公推了30多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督,从验槽、地基、屋面处理等程序到钢筋、水泥、管线的质量各个方面,每个程序都请移民户代表参加,使移民户融入到建设中来。
在移民对象确定中,充分体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自愿申请、村组初核、镇初审、县审定等程序,并通过“三级公示”的办法,江北新区确定了一、二期1100户搬迁对象。
为了确保灾民户不因惜别故土而返贫,镇上严格控制建房成本,仅预算拆迁费、征地费、建安费和不可免除的规费等基本供房成本,同时将政府给每户6万元补助足额兑现。像一套93.5平方米的房子,群众只要出资7.3万多元,就可以搬进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新居。同时,对于入住的移民户,整合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为每户免费配套安装一套18管的太阳能。使移民户切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产业支撑:搭建就业创业大舞台
丹凤县在竹林关镇陕南移民搬迁示范点工程建设中,突出把产业培植作为一个新命题,做到提前谋划,因地制宜,有业安置,以确保移民户“稳得住,能致富”。
在建设移民点的同时,县上便着手根据移民户的特点“量体裁衣”,制定了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培植劳务、服务、商务等“无土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工业、旅游业、手工业,把“土农民”变成“洋市民”。
竹林关镇积极将全镇的发展思路往移民这一块“靠”,围绕县上提出建设“竹林关生态宜居示范区”板块战略要求,依托桃花谷水保科技生态示范园,打造“浪漫桃花谷”旅游景区,修建“7·23”地质灾害遗址博物馆,大力发展旅游业。计划在地质灾害科普馆采用声光电技术,模拟地震、滑坡体、泥石流、暴雨、火山等自然灾害,让人们“亲历”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学习普及科学知识。同时,积极挖掘桃花寨文化,建设桃花岛、桃花坞、桃花庵、人面桃花等景点,开发桃花宴、桃花酒、桃花茶等产品,着力打造“竹林关人家”农家乐集群,打响桃花谷之桃花文化品牌,促进移民就业增收。抓住竹林关被列入市级重点镇建设的机遇,实施城镇北扩战略,突出江北移民新区建设,实施全民健身文化广场和市政配套项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努力把竹林关镇建成县城副中心和边贸中心,打造“古镇名关”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