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银行未经通知就注销睡眠卡的做法“蛮不讲理”,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有的银行办卡时并没有小额账户管理费的说法,却在后来开始收取,这也十分不合理。“就好比是在饭店吃饭,菜都点好了,他才说要收茶水费。”唐健盛说。
记者注意到,一些银行现在的协议里都有类似这样一条:“银行有权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业务需要对服务内容、收费项目或标准等内容进行调整,并正式对外公告一定时期后执行并适用于本协议,无需另行通知甲方。”对此,唐健盛表示,这样的条款利于银行单方面作出改变,有合同陷阱之嫌。
银行何时能把服务放首位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锴告诉记者,对于睡眠卡的处理,作为社会底线型规则的法律并不会如此事无巨细予以规范,而是依照银行业的管理规定,以及银行持卡者双方的协议,也就是办卡时签订的一份格式合同。当然,一般消费者可能并不会仔细去看。他指出,现在关键是银行服务理念的问题。在一个竞争并不充分的垄断行业内,消费者的利益并没有被放在首位,银行在不违反行业强制性规定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成本和利益。出现了占用网络资源就销户,甚至连通知成本也省去的现象。
“想要避免睡眠卡,其实并不算难。”唐健盛说,造成睡眠卡数量众多的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单位办的卡,登记信息有问题,不能销户;二是销户麻烦,很多规定要去开户行,去一趟划不来;三是卡太多,忘记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方面,银行可以推出一些更便于消费者的措施,降低销卡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银行服务意识应更强一些,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消费者,同一人名下有多张卡的,能否推出适当的合并措施?"(解放牛网-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