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南县保安镇有一个拥有社员500多户600多人的“巧手”草编合作社,社员们利用闲暇时间,用废弃的玉米皮、小麦秆为原料,经过“巧手”的加工,变废为宝,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日用品,环保、美观、轻巧、耐用,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社员们用一双双巧手编出了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变废为宝 秸秆得到再利用
保安镇位于洛南县城西25公里,素有“仓颉造字地,洛河文化源”之称,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行走在保安镇街道上,不时的会看见一些农妇手提着精美的草编小篮穿行于熙熙攘攘人流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些精美的草编小篮就出自该镇街道扬名省内外的“洛南县保安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
保安镇巧手草编合作社理事长屈军侠介绍,保安草编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以前,一到玉米、小麦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到处堆放的都是玉米皮、麦秸秆,除了小部分拿来喂牲畜之外,大部分都是腐烂或是焚烧了,既不美观还污染环境。因此,他们就在农闲时节,慢慢琢磨,精挑细选,编制成摇篮、衣物篓、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
十多年前,当地政府看到草编工艺的市场前景,就从外地引进了草编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教当地农民设计、制作、加工一些简单的草编用品。因此,当地越来越多的人都学会了草编技术,保安草编在外也有了些名气,前来收购草编品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草编可以说为当地的废弃农作物找到了一个出路,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门路。
社员在编制摇篮
成立合作社
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屈军侠说,自己在初中时就一直梦想着在村里创业,并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于是,在十多年前政府组织的草编技术培训学习中,屈军侠就被精美的草编工艺深深的吸引了,因此学习的十分卖力,她白天学习,晚上没事就琢磨着如何编织出一些更实用、更新样式的草编,一有空就去编一些她想象中的草编品。慢慢地,她编制出来的产品不仅耐用,而且精致美观、别出心裁,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在当地卖自己的产品只能是小打小闹,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1995年,屈军侠把目光瞄准了大城市。她拿着产品坐着火车去西安、上海等地推销,专门跑一些超市、工艺品市场,可以说是哪里人多她就往哪里跑,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一次次地遭受打击,但是她都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西安的外贸公司看上了她的产品,并立马预定了一些产品。回来后,屈军侠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合作社。她想着,光靠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要发展就要把当地的草编户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形成地域优势,既能满足外贸公司对量的需求,也能提升草编工艺品的价格,使当地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说干就干,屈军侠把自己以前开药店赚的钱全部拿了出来,又多方筹借一部分,终于凑够了150万元,开始租展厅,租厂房,雇人手,“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了。由于屈军侠为人诚实,设计的产品也很精美,因此受到外贸公司的信赖,订单从没有间断,销路也因此有了保障,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员加入。截至目前,“巧手”已吸收当地500多户,600多社员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