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葛良慧和她的姐妹们与全国数以万计的女人有着同样的普通梦想: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有自己一块幸福的小天地。可是,她们的梦想随工厂的倒闭而破灭,只好小心翼翼地在心里守护。谁曾想,六年后的今天,她们的梦想竟然靠细细的花针绣出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下岗平静的生活打乱了
2006年,镇安县缫丝厂倒闭,时年37岁的车间会计葛良慧和一起打拼的30多位姐妹们就这样下岗,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乱。家庭本来拮据,又突然失去工作的葛良慧一时茫然,还要面对家里的埋怨,就感觉特别的失落。境况愈下的下岗姐妹们和她相聚聊天时,不是叹息工作难找,就是诉苦命运不好。"必须要找工作,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创业!"这一信念在葛良慧心里潜滋暗长。做生意没有起步资金,找工作处处碰壁,葛良慧只好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便偷偷领一些核桃,召集下岗姐妹们一起在她家剥。商场超市招临时工,她们一旦获得消息也绝不会放过。一年就这样过去,抽空剥核桃换来些补贴只是杯水车薪。
绒绣致富梦想被点燃
2008年3月的一个深夜,当丈夫和孩子都已入睡,葛良慧还在梳理自己下岗后一年多的艰辛。"不知为啥,突然间我和下岗姐妹们一起剥核桃挣钱的场面反复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葛良慧想,要是有什么东西能像领核桃一样回家做,那该有多好啊!多方打听,得知有26年办厂历史的商洛益华绒绣公司就是这种模式,葛良慧很激动,似乎看到了一点曙光。可是,她脑中刚形成雏形的想法就遭到了亲朋好友“泼凉水”,有的说以前是绒绣做好了,老板鸡蛋里寻脆骨,不给钱;有的说是老板卖材料费,等绒绣做好了,老板也跑了。与其穷死在炕上不如拼死到阵上。葛良慧经过几天的心理斗争,在下岗姐妹们的支持下,独自一人到商南县学了45天绒绣,然后领了100片回来加工。葛良慧先培训自己的几十个下岗姐妹,然后让下岗姐妹再培训周围的无业妇女。“那批活我们做了3个月才干完,顺利地领到了6000元加工费,那是我们下岗姐妹捞到的第一桶金。”10月25日,正在县财校给无业妇女讲授十字绣的孟元梅自豪地告诉记者。孟元梅就是葛良慧30多个镇安县缫丝厂下岗职工之一,现在已经是镇安县绒绣、刺绣方面的老师了。她回忆说,就是那批活中,让她们看到了绒绣手工艺品所蕴含的商机,心中的致富梦想被激活了。然后她们又陆续加工第二批、第三批……
从事绒绣工艺品加工,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小有成就的葛良慧,创业激情得到了极大地燃烧。镇安县妇联得知葛良慧和下岗妇女的情况后,也想方设法帮她们做出规模,先后多次带领葛良慧到全国各地参观。那些公司中的女强人带领妇女员工创业深深鼓舞了葛良慧,也开阔了她的眼界。2009年4月,在镇安县妇联会鼓励支持下,镇安职中鼎力帮助葛良慧以“公司+基地+家庭”的形式成立了美云绒绣工艺品有限公司。镇安职中还和葛良慧携手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由镇安职中开设绒绣培训班,免费提供教室设备,葛良慧负责定期邀约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妇女们到绒绣培训中心免费参加绒绣技术学习。
家住铁厂镇新声村的村民王小娥是第一个被县妇联和葛良慧请到培训中心参加刺绣、绒绣手工艺技术的第一批学员。她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才把孩子转到城里,自己也做了陪读妈妈,整天无事可做,家里花费很大。“我当时也不认识葛良慧,害怕上当,想到有妇联同志一起,才将信半疑地到培训中心学习。”王小娥说,她虽然读过书,但是对刺绣和绒绣一窍不通,好在葛良慧手把手地一针针地教她绣出第一幅花,她才有了兴趣。当年她学的还是刺绣,手工费低,可她也利用空闲,挣了1万多元,现在做绒绣了,每年收入在3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