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文/图 王荣金 宋 阳)依托优势找项目
山阳人养蜂历史悠久,各村几乎都有自然养殖户,养蜂习惯沿袭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否把这个项目在广大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中广泛推广?山阳县总工会深入全县农村调研,身体力行进行养蜂实践,经过多年深入钻研养蜂技术,广泛和当地蜂农以及大专院校养蜂专家教授探讨交流,发现山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半湿润山地气候,是蜜蜂生息的乐园。全县林木绿化率68%以上,加之农作物种植,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这些盛开的鲜花都是非常宝贵的蜜源,为蜜蜂养殖和生产优质蜂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经过工会几位同志研究,对养蜂技术进行科学改进,乡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树林里、屋顶上都可成为养蜂场所,养蜂不与农作物争地、不与畜禽争食。通过调研实践,养蜂只需一次性投入,一般情况下发展一群蜜蜂仅需400元,一次发展30箱仅需12000元。养蜂省力,劳动强度不大。一个正常劳动力可饲养60到100箱蜂,年收入一般在5至10万元,是个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收发展项目。天竺山镇年过花甲的韩文建2013年养蜂90余箱,销售蜂蜜收入13万余元,销售分出的蜂群收入4万余元,仅养蜂一项收入17万元。这一调研,使工会坚定了引导广大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发展中蜂家养,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改进方法增效益
中蜂家养在山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方法简单粗糙,收益有限。县总工会懂技术的同志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结集出一套符合山阳实际的养蜂技术《中华蜜蜂科学家养》。自己先行实验科学养蜂,在传统养蜂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科学改进,首先是对蜂箱装置和蜂箱放置位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使得由过去的圆木桶四周并齐改为长方体,下沿留出一个适当的唇沿,以便采蜜归来的中蜂落脚;箱内可以放置多个活动的巢脾,以便根据蜂群增减来进行取舍。其次是对蜜糖提取进行科学改进,改变过去蜂农整块巢脾割裂熬煮提取为机械摇糖。机械摇糖只取蜂糖,其余花粉、蜂儿放回蜂箱,不会造成绝杀子蜂,不毁坏供子蜂食用的花粉,使得蜂群能够迅速繁衍扩大。同时,机械摇糖提取的蜂蜜没有经过高温处理,蜂糖内的氨基酸等高级营养没有破坏,增加了蜂糖的营养价值。他们还就怎样识别蜜蜂特征、怎样科学选择蜂场、怎样科学收蜂、培养蜂王、怎样进行四季科学管理、怎样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等方面进行分章总结,真是一书在手,只要认真研读实践,定能大大提高养蜂技术,增加收入。
授人以渔搞培训
新的科学养蜂技术一出,便引来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各地蜂农纷纷邀请工会上门给他们传授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总工会决定重点在全县广大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中进行科学养峰培训。
首次培训班选择在该县元子街。培训消息一经传出,全县各乡镇有养蜂爱好的群众纷纷赶到现场,本来计划培训70人左右的培训班,一下来了150多人,现场因为学员过多而使教室外也挤满人。面对广大群众的需求,自2012年以来,山阳总工会先后在元子街、小河、牛耳川等地举办了多期科学养蜂创业培训班,600余名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踊跃参加培训,总工会懂技术的领导亲自当主讲,还将自己多年来养蜂研究实验的经验编成科普读本,免费赠送养蜂户和接受培训的人员。同时,总工会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养蜂户现场手把手指导,协助他们把这甜蜜的梦想变成现实。目前科学养蜂产业已辐射到该县12镇26个村,培养科学养蜂带头人10余人,带动近200余户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通过养蜂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通过联合县有关部门奖励养蜂大户、向困难户赠送摇蜜机、蜂箱等方式在全县建立了瓦沟村、七里峡等5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养蜂基地和养蜂合作社。工会还积极组织蜂农开展互访交流和咨询服务,合作社帮助会员收购、加工、包装、贮藏、销售,推行有机蜂蜜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了蜂农养蜂难和售蜜难的困境。据统计,全县新发展中华蜜蜂科学养殖已达2000余箱,蜂蜜年产量达50余吨,蜂农年增收可达3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