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洛南县巡检镇的人,都会对两样东西印象深刻:一个是奇秀绝美的老君山风景区,另一个便是香绵醇厚的巡检陈醋。巡检陈醋因其纯手工、无添加、香绵醇厚而广受消费者喜爱,而将巡检醋香带出秦岭的人,便是巡检镇路街村村主任张会录。
2010年3月,时年44岁的张会录当选为村主任。当时全村陈醋仅有六十余瓮,处于无品牌、无销售网络、单家独户生产销售的状态,如今,4年过去了,路街村现有陈醋900余瓮,产量增加了15倍。专业合作社两个,注册了“金泉”“仙鹿山”两个商标,产品远销河南、湖北、西安、渭南等地,仅洛南县城就有巡检陈醋专卖店4家。巡检陈醋的知名度一天比一天高,这其中的苦乐只有张会录自己知道。
千里买瓮 辛苦半月为群众
发展陈醋产业、扩大规模,生产陈醋基本工具——大瓮,让很多人忧心忡忡。巡检陈醋常常是端午节前后封瓮,经过大约100天的太阳直射发酵,中秋节前后开缸,春节前被抢购一空,余下的200多天,巡检陈醋成了断货期。而制约巡检陈醋生产的,除了气候条件外,便是传统工艺要求密封的容器,是古时民间流行的容器——大瓮,而这种大瓮在现代市场上越来越少,制约了巡检镇大力发展陈醋产业的步伐。今年春节一过,经过多方联系,张会录得知山东淄博生产的大瓮密度高、容量大,可装400多斤醋。听到能够买到好瓮,村里许多人争着交钱预定。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到淄博的路程有2000多里,愿意去的人寥寥无几。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很显然,买瓮的钱是大伙的血汗钱,除去吃住行这些正常开销,不会有额外补贴,路途遥远辛苦不说,是否能够买到好瓮,能否全部安全运回,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去!”身为村支书的张会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也去!”另一名党员王惠芹也积极响应说道。然而,当他们一行4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淄博时,才了解到当地的大瓮由于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定,十天以后才能提货。为了节省经费,张会录决定自己留下来。15天后,经过34个小时的颠簸,540个大瓮全部安全稳当地运回到巡检。
苦心经营 只为陈醋香飘秦岭
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何闯市场、树品牌,这是发展陈醋产业的第二只拦路虎。初任村主任的张会录发现,巡检陈醋虽然物美价廉,但是也存在潜在风险:一是生产陈醋的有20多户,但基本都是一户酿造一两瓮,规模太小;二是各自经营,质量没有保障。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如果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容易损害巡检陈醋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三是大部分无包装、无品牌。四是基本是家门口销售,没有专卖店,也没有经销商,更没有营销网络。潜在市场虽然大,但是一点也没有开发,只能抱着饭碗要饭。张会录意识到,要让群众过河,就得自己第一个下水。他虚心向有经验的酿醋行家学习陈醋制作技术;跑工商,做质检,注册商标,帮助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超市、参加农高会,张会录甘当巡检陈醋的推销员,向外界展示巡检陈醋的风味。跑断腿,磨破嘴,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以前的陈醋百分之八十没有包装,更没有品牌,一斤醋卖两块钱,2013年全镇的陈醋百分之八十有了包装,有商标,一斤可以卖到三块五。”张会录自豪地说到。商洛日报(记者 吉文艳 通讯员 李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