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辛晓敏)周日早,我推着父亲转到商州区中学门前,看到马路上警戒线横竖交叉的绷着。交警、武警三三两两在那儿值勤,120车上的医护人员就地待命。一群群人坐了一街两行,有老年人、有中年人、有年轻人,我才想起今天是高考,看着他们个个脸上焦虑的表情。我大脑浮想联翩,改革开放以来,大凡经历过高考的人,对于高考,总是有一份特殊情结。12年寒窗,人生大考。高考倒计时,黑板上那个越来越小的数字,曾经让多少人期待又紧张,又让多少人挑灯夜战的时间越来越晚。高考如轮轴,在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同时,也随着岁月变迁,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使我想起33年前我在这所学校参加的高考情景!记忆里,高考那天跟平时上学没啥两样。街上没有交警执勤,也没有家长陪考,更没有120医护人员待命。学校就像平常一样考试,都是本校老师监考。学生坐在教室答题,纪律井然有序。一个教室两个监考老师,前边坐一个,后边坐一个。记得考前母亲只叮嘱了我一句话:“我娃要争气考上学,到城里吃面面粮!”考完试就赶快回家帮大人干农活去了。那是刚刚恢复的高考,10年文革荒废了知识分子,国家改革开放急需要人才!考上大学的确不亚于“鲤鱼跃龙门”,不少考生在农田锄地时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洗去两脚泥就能接受“精英教育”。那时候,只要一脚踩进大学校门,人生道路便是一片光明;上大学不仅免费,而且还包分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一考定终生”了。但高考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还是心系着每一个考生的家长。高价预订高考房,一家老小陪考,全副武装候考……“我们比考生还紧张!”家长如此说!
临考前一些考生和家长挤在电动门前,不时有人问保安何时才能进考场。更有些家长给孩子千叮万嘱:“不要粗心啊!”“一定要仔细审题啊!”“遇到不会做的题千万不要慌张!”
终于等到开考!众多家长苦苦守候于烈日之下,有些家长自带报纸或蛇皮袋子在阴凉处“打地铺”漫长的等待。不时听到一些家长之间的交流:“我家孩子数学最没有把握,多么希望今年题目容易些。”“我那孩子不爱学英语,害怕是跛子腿,让孩子选择题多蒙些。”“就怕孩子粗心大意把分丢了啊!”正是孩子考试,家长操碎了心!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今年高考,一家老小6口人倾巢出动,各有分工。他爷、婆负责在学校附近订一个幽静饭店,他外公、外婆负责定一个最近的车位,他爸爸负责车接车送,她妈妈负责准备考试要带的东西。她妈妈说“我一晚未眠,就检查了6次孩子要带的东西,最担心孩子把准考证忘了!”孩子埋怨地说:“这又不是和谁打仗哩!有这么兴师动众的吗?”但高考是决定人生的重大事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要考虑周全才行啊!“家长今天的所有努力就是想要孩子在今天不留遗憾!”
这就是当今的高考,人们已习惯性地把高考特殊化。某小区,为保考生休息,物管竟然限时停运电梯。如果说这只是民间行动,那么现在所有考场为了保障高考几乎做到无微不至,当地交警在考场周边布置岗点,过往机动车辆禁止通行。之所以把高考看得如此之重,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确实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绝非唯一的机会,说到底,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不管是进入高校继续求学,还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未来的路都还很长。在高考过后的漫长日子里,仍有很多更具价值的竞争机会。自己的孩子能否在这个漫长的竞争中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荣辱不惊的心态,远比一次高考的成败更重要。马云今天已成为很多青年的偶像,而他当初经历三次高考也不过考了个专科,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都在他的“后高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