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李金成)1976年12月,丹凤县教育局通知将民办教师队伍中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作为民办转公办教师的对象填表上报县局。当时我任庾岭区文教专干,就在各乡镇都已按时向区公所上报民办转公办的审批表时,石门乡文教专干赵宽厚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们乡民办教师中有两个商洛师专毕业生,一个叫周喜民,一个叫朱淑萍,两人是夫妻关系,是他们石门中学的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完全符合本次民办转公办教师的条件,但学校填表以后,报到乡政府让加注意见上报时,乡党委书记却坚决不同意给这两位同志办理此事。我问是啥原因,宽厚同志说他也说不清。
我即刻给乡党委某书记去了电话,通报了民办转公办教师的具体条件和时间要求,请求能给这两位同志一个机会,希望乡上尽快研究,填注意见上报到区上来,某书记在电话里吱吱唔唔,既说不出不同意办理的具体理由,又坚持他们不给办理的意见不会改变。无论我如何解释、怎么请求,某书记就是一句话:不同意,不给办。
无奈,我只好通知宽厚同志,让他把乡政府未填意见、未盖章的两位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空白”审批表报到区上来。同时我将情况向区上领导做了汇报,在区公所审察栏内给这两位同志填写了“现实表现好、系教学骨干,同意转为公办教师”等具体意见,并加盖了公章,顺利地为全区所有民办转公办的同志办理了上报审批手续,并亲自将这些同志的审批表送到县教育局,向局长李作政和人事股长彭先锋同志汇报了石门乡未加注意见、未盖章的情况。目的是不要以石门乡未加注意见而影响了周喜民、朱淑萍二位同志的民办转公办一事。几位领导都非常赞同我的意见。后来县教育局下发的这批民办转公办教师文件中,庾岭区所有上报人员全部被批准转为公办教师了。
1980年下半年,我任商镇区文化教育专干,当时国家为了解决长期在山区任教的年龄较大的老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问题,下文通知,凡是在边远山区任教10年以上,年龄在50岁以上,58岁以下的老民办教师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转为公办教师。在办理具体手续时,茶房乡文教专干叶阳高同志在电话中向我反映,说他们乡的西兑峪村大庙小学有个民办教师叫李英山,担任民办教师已经15年了,符合本次民办转公办的条件,但就是他的年龄已经61岁了,不但超过了本次转公办的年龄界限,而且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的界限。请示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让他到区公所来找我,当面协商妥善解决此事的办法。
放下电话以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也很复杂,我觉得国家这次对老民办教师实行一鞭子吆转为公办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办教师的体贴和关怀,既是老民办教师千古难逢的机遇,也是他们搭乘的最后一趟末班车。作为直接为教师服务的工作人员,如何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身上,这是对我们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检验。但我深知,党的政策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失去原则,就会在千百人身上失去说服力。对李英山同志的转正一事是不让上报,还是向上转报,以及如何上报等问题不断的在我脑海里翻来复去地思考着,斗争着。不上报,英山同志的转公办一事就被我们扼杀在基层;如果上报,还要经过地、县教育、人事部门的研究、审查和审批,因年龄问题,英山同志的转公办事宜还是办不成。怎么办?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改年龄,将李英山同志的年龄改到58岁,这不就符合转公办的条件了吗?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是觉得英山同志年龄大,是因为他的教龄时间长所造成的,是教师当大了,如果失去这次机会,也太亏欠他了。二是如果解决处理好英山同志的转正问题,只会调动全区教师的积极性,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只会让更多的教师释放出昂扬向上的正能量,这样对稳定山区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虽然我要担当这个造假的后果和风险,但我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