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陈波)在他还是襁褓中婴儿的时候,右腿发育不良,以至于长大后落下终身残疾。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和坚强的信念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他补过鞋、当过石匠、做过信用社的信贷员,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私人水电站。如今年过六旬的他第二次创业,搞起了养殖业。他就是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残疾人贾平权。
身患残疾脑子活
11月10日,记者走进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贾平权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61岁的贾平权和雇来的两个村民正用粉碎机打玉米用于酿酒。他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告诉记者,院子两边的小厂房里搁的是磨面机、剥皮机、压面机等各种机器,这些家庭小产业凝结了他半辈子的心血。
8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家里只有贾平权和略有些痴呆的哥哥与父亲相依为命。从上小学开始,由于走路不方便,贾平权每次放学都是最后一个回家。看着其他同学每次都比自己走的快,贾平权并没有感到自卑,而是在心里默想:如何才能使自己和其他同学同步前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那时刚满10岁的他回家用4个木头轮子做了个简易的手推车。当他把这个“小发明”推到学校之后,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此后每次放学,其他的同学都争着用车把他往回拉。学校里的老师听说此事后,夸他是个脑子灵活有智慧的人,“自从有了这个‘交通工具’,我也能和其他同学同步前进了。”谈起少时的往事,贾平权充满了自豪。
上世纪六十年代,贾平权家里的草房成了危房,父子三人只好住在生产队的牛棚里。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还在上学的贾平权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着补鞋修锁,并且拜师学做石匠。上初中的时候,他还借了一个照相机在学校照相以赚取零花钱。
创业之路艰辛多
1973年,贾平权被村上抽调到医疗站当药品调剂员,一干就是7年。在这期间,身有残疾的他娶媳妇成了大问题。“从24岁开始,别人先后给我介绍了7个对象都没有说成,原因是她们觉得我有残疾,跟着我过不上好日子。”贾平权说,直到29岁的时候,才在洛峪村娶到了现在的媳妇。
改革开放初期,眼光独到的贾平权抓住了创业的时机。他看到村民每年将打好的麦子拿到河边用石磨磨面,费时费力,于是就决定和朋友一起筹了100元买了村上第一台柴油机和面粉机。买回的新机器果然奏效,整个村的村民都把粮食拉到他这里磨面,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是每天用机器给别人磨面也不是件轻松的事,贾平权说,经常得熬到深夜,特别是到了冬天,柴油机机油就被冻住了难以启动,有时两个人就得轮番启动,等柴油机启动了,人也累的腰都伸不起来了,所以现在腰椎都疼。
村上通电后,贾平权先后购买了自动上料面粉机、玉米剥皮机、粉碎机、压面机、脱粒机,并建立了厂房,成为村上名副其实的“小加工厂”。1996年,在贾平权的创业之路上意义非凡,这一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一座私人水力发电站。当时身边很多人都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贾平权却做到了。他告诉记者,当时银花大渠水深压力大,加之那时电力紧缺,他就投资70多万在第二年成功建成了云泉福利水力发电站,并在运营当年与县供电局顺利并网。水电站的建成为贾平权每年带来十几万的收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7·23”水灾把这一切都毁坏了,那座发电站自从水灾过后就关闭了,至今无人问津。1999年,贾平权被聘用为信用社信贷员直到2006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