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富生活

从盘龙寺冬耕看农村土地流转

从盘龙寺冬耕看农村土地流转

2014-12-16 09:53:17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文/图 记者 马泽平
  进入初冬,我市的冬耕也接近尾声。同一天里,记者在柞水县红岩寺镇盘龙寺村看到两种不同的冬耕模式:人工挖地和机械耕地的对战。两种耕作方式不同反映出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
  三人一天只挖一亩地
  盘龙寺村,以王姓居多,土地一家一户单独种植,面积都不是很大,品种以洋芋为主,大多数也种植玉米。
  “人工挖肯定辛苦么,但是这里的土地不成片,请拖拉机犁地一亩地100多元钱太贵了。”正和家人在307省道旁挖地的村民老王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看到,挖地的体力活,显然让老王的母亲和媳妇有些体力不支,她们不时要休息,擦擦脸上的汗。“到外面挣不来钱,在家没事挖地能减少开支呀。”老王的母亲苦笑着说,她们三人一天最多挖一亩地。她们也想着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洋芋,可是价格不稳定,没人敢接手这些零碎的土地。
  拖拉机没活干
  在距离老王一家三口人工挖地不到一里的地方,龙寺村27岁的王龙正在用拖拉机给邻居耕地。王龙介绍,前段时间他看小型旋耕机耕地太浅,村民不欢迎,就花了5000多元买了新的拖拉机耕地,想给村民减轻劳作负担,没想到麻烦来了。“这家伙耕地深,大家都看中了,但是群众的地这一块那一块的,不连片,有的地方太窄连头都掉不过来。”王龙说,一天可以耕5亩多地,每亩120元,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他买回拖拉机却接不上多少活。
  盘龙寺是洋芋产出大村,但是大部分村民的种植还是一家一户式的,王龙希望家乡的土地流转能快一点,这样才能搞机械化耕作,产业化经营,解放不少劳动力,也提高劳动效率。
  绕不过的土地流转
  记者调查发现,盘龙寺两种冬耕模式的背后,是我市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的现象。种地的收入极其有限,很多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劳作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而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解决这些情况,还能增加就业,让农民收入增收,提高农业效益。可是我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入驻不足,限制了土地流转。“目前,整体上我市山地众多,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投资企业较少,拉动作用还未真正发挥,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受资金、技术、知识等限制,流转能力不足,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滞后,农村就业渠道受阻。”市农业局一工作人员介绍。
  在基层农村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农户受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束缚,也影响着土地的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步伐。一位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年轻小伙子曾向记者倾诉,他带着满腔热情,看准了一个农业项目,需要100亩土地,村干部也很支持,可是在流转土地时受阻,很多农户由于担心外出务工不稳定,只愿意短期性、季节性流转,一旦外出务工受阻好随时回来耕地种田为生。
  当前,我市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土地租金、书面合同等缺乏科学管理,农村本身土地地界纠纷较多,大部分村民担心土地经过流转成片后,随着时间推移想要回土地时,又会产生新的土地界址纠纷,还不如安于现状,免得麻烦不断。
  看来,土地流转真的要走到农家的田间地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真有不少问题需解决。

  • 相关阅读
  • 两个人的骡帮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文/图 刘勇鸿   在去商州区金陵寺镇的路上,路遇一骡帮,遂进行了采访。   邓胜江和妻兄张宪华来自四川西昌,两个人同九头骡子组成一个骡帮。从今年4月一条主干...

    时间:12-16
  • 大山深处养鲟人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文/图 通讯员 柯鑫 崔海飞 记者 王涛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体形大、寿命长,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水中活化石”。在大山深处的...

    时间:12-16
  • 废品回收遭遇“寒冬”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文/图 记者 张萍   废品回收行业一直被称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今秋一来,废品回收价格犹如“过山车”一般,跌至6年来最低,进入“寒冬期”。   废品...

    时间:12-16
  • 感悟录(81)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若白   “看家本领”说   习近平同志去年三月在一次讲话中要求全党干部,特别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提高“看家本领”。这一要求,具...

    时间:12-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