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先生主编的《左传记事精选》,因注释详明、评论允当等特点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高度认可,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年度奖。著名《春秋左传》专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研究员曾称赞说:“《左传记事精选》采纪事本末体,足使读者详知首尾,正可与其他选本相辅相成也。注释详明,篇末评语亦见允当,所附地图尤费心力,即如仆亦获益匪浅。”另外一书《音韵学通论》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已连续10次印刷,印数近5.4万册,发行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台地区,获陕西省政府奖,北京图书大厦列为畅销书,中华书局列为精品著作并送到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市场参展。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以来已第8次印刷,印数达4.8万套。这是他主持的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重点教改项目成果之一,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加大了改革力度,突出了实用性、知识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且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第一部竖排版《古代汉语》。
近年来,胡安顺先后主持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重点教改项目、陕西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参与主持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辞书编写规划项目1项,在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教材2部,在《方言》《文史知识》《语文研究》《陕西师大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在《诗刊》《诗词》《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数十首,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陕西省政府优秀成果奖、教学改革奖等6项大奖。2011年9月17日,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参与了关于鬲字古音及文化意义的讨论。
三
在教学、科研之余,胡安顺先生对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也颇感兴趣,常应政府、企业或个人之邀承担碑文、祭文及楹联的撰写工作,例如1999年应陕西省海外联谊会之邀参与了黄帝陵立澳门回归纪念碑碑文的撰写工作,2001年至2006年连续多年应陕西省黄帝陵祭陵办之邀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撰写对联或祭文,2004年应长春国信投资集团之邀撰写《长影世纪村记》一文,同年应咸阳市政府之邀撰写《咸阳湖记》,应华夏首届梨园文化论坛组委会之邀撰写《梨园弟子祭祖文》,2009年应西安市政府之邀撰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记》,2010、2011连续两年应陕西省黄帝陵基金会之邀为重阳节陕西台湾共祭轩辕黄帝撰写祭文,其中《长影世纪村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记》《崇文宝塔赋》等文分别被刻碑立于长春、西安长安区、泾河新城等地,参与起草碑文的《澳门回归纪念碑》立于黄帝陵。
先生所写的诗文、对联,注重形象、气势、神韵和字词锤炼,构思巧妙而严守规矩,咏史诗刻意突出历史的厚重感。例如《秋韵》:“寒蛩唧唧绕厅堂,一夜秋声天下凉。正恨暑长消无计,梦回忽见菊花黄。”《辋川行》其五:“辋川三月柳含烟,访鹤山僧今未还。满院落花不需扫,且留香物伴人眠。”《昭陵颂》:“贞观青史话明君,自古兼听有几人?开国雄才五帝业,安民盛世万家春。成雕六骏名中外,入画百官威鬼神。遗韵绵延千载后,昭陵代谒忆贤臣。” 2002年清明节为黄帝陵公祭撰写的对联:“经天地,顺时变,建中华,垂万年法式;正衣裳,叙人伦,造书契,创千古文明”等等,无一不显示出先生的胸怀、学识和熟谙律诗楹联技法的功夫。
1969年先生在农六师103团上夜班时写过《夏夜麦田浇水》这样一首诗:“明月弯弯弯似弓,扬花小麦半齐胸。兴来挥铲效大禹,困至倒身成卧龙。残夜寒风难做梦,垄头空啸易平庸。晓迎红日天山出,万道霞光似剑锋。”根据诗中之描写,那时生活艰苦,大漠戈壁,残夜寒风,但先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同时,坚持以诗为伴,积极向上,乐观坚强,精神如霞光,思想如剑锋,故知先生有今天的作为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