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钊 田启宏 谭显根
镇安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如何紧跟全市突破发展脚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新一届县委、政府班子,再度校正发展航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使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0219万元、增加值20670万元、税金3364.8万元、利润8700万元,与2005年比分别增长43.8%、138%、144%和329%,工业经济连续两年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壮筋骨
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响亮提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心向工业转移,切实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出台了《镇安县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县级四套班子领导包抓重点工业生产企业和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分析”的工作机制。
针对工业总量小、效益低、竞争力差的实际,该县按照生态和效益并举的基本定位,确立了“做大建筑建材业、做强现代材料业、做优水力发电业、做特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石灰石矿、金矿、铅锌矿、硫铁矿、钒矿等“五矿”,茧丝绸一条龙、干鲜果一条龙、中药产业一条龙等“三条龙”和旬河流域水资源的工业发展思路。先后策划了旬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丁-马金矿规模化深度开发2个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和中药材加工厂、秀山公司140吨水泥生产基地、月西硫铁矿综合开发、日处理1000吨铅锌选厂、日处理2000吨钼矿选厂、日处理1000吨五氧化二钒等1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以及象园茶基地建设、油脂厂、食用菌产业化开发、金竹园水电站等20多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两年来,全县已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3亿元,总投资18亿元的旬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项目、丁-马金矿5000吨/日的原生金矿采选厂已全面启动,一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描绘出了镇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优化环境造洼地
该县结合工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工业发展缓慢的现状,紧紧抓住地处在西康铁路和高速公路中点上的区位优势,按照布局合理、梯度有序,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思路,选择地域广阔、交通便利的区域,规划启动建设了午峪沟绿色食品工业项目区、西部现代材料供应园区和黄金基地工业园区,并制定出台了《镇安县工业园区优惠政策》。目前,已有5家食品加工企业进入午峪沟绿色食品工业项目区、6家企业进入西部现代材料工业园区。工业的集中发展,避免了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问题,促进了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形成了集群共生的强磁效应。同时,该县规范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实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效能评议制和失职追究制等约束制度。对每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县上都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和一个服务工作组包抓到底。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了各地客商到镇安投资发展,2006年以来,全县合同引资30多亿元,引进全国百强企业2户,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个。
循环发展保生态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双赢”目标?该县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既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发展工业经济;又着眼长远,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陕西秀山水泥公司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铅锌尾矿渣替代粘土生产低碱优质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获得成功,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于2007年投入1300多万元新建了一条尾矿烘干和粉磨生产线,年利用尾矿渣20万吨,节约粘土13万吨。标准煤耗由过去每吨熟料143公斤降为135公斤,成为全县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实现了环保、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