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早 张碧祥 雷超锋
翻开商州区党政干部的《民情日记》,扉页上这样写着:一问群众粮食衣被足不足,二问基本住房好不好,三问生活能源足不足,四问孩子上学难不难,五问就业渠道有没有,六问发展产业会不会,七问家庭收入涨没涨,八问看病治病贵不贵,九问生活用电亮不亮,十问广播电视通不通,十一问饮用水质净不净,十二问出门行路畅不畅,十三问村容村貌变没变,十四问卫生习惯改没改,十五问政策法规懂不懂,十六问邻里关系和不和,十七问社会保障实不实,十八问致富信息灵不灵,十九问基层组织强不强,二十问社会治安稳不稳。
这就是商州为关注民生而提出的“民生二十问”。在商州,以“二十问”为话题、以《民情日记》这个连接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载体的关注民生新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民情日记热起来
在区直一部门负责人王修振的民情日记上,4月18日这一天他记了满满5页:王金生,家里有2人,有住房3间,耕地1.2亩,有林杂果树10棵,妻子早年过世,儿子先天痴呆,本人年龄58岁,解决办法:赠送仔猪一头,帮助搞养殖;席书正,住房4间,养猪4头,家里办有农家乐,每天接待4桌,存在问题是农家乐接待能力有限,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解决办法:赠送3套桌椅,聘请业内人士对其培训;王六娃,68岁,老党员,患有风湿病,老伴60岁,生活困难,解决办法:送面粉50斤,桶装油5公升……
像王修振这样,一天走访5户群众,毫不疲倦地真心实意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党政干部在商州比比皆是。
从今年春季开始,架起干部和群众“连心桥”的民情日记在商州区热起来了。3000多册民情日记在沙河子镇举行的首发仪式上送到了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涉农部门和乡镇全体干部手中。
这是对商州实行“区级领导村村到、干部下乡记民情日记和干部包户”三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
从区委书记、区长到30多名区级领导,从区直部门负责人到乡镇包村干部,记民情日记已经成为他们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项日常工作。而以记录二十问活动的民情日记同时也就成了转变商州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载体。
民生二十问的得力抓手
在年初召开的全区干部纪律作风整顿会上,区委书记朱崇和在动员报告中提出“民生二十问”,力图用一个科学的政策框架,规范关注民生工作。为了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民生二十问活动切实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活动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组织领导、投入机制等进行了安排部署,出台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措施体系,建立起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制度框架,真正把解决民生问题寓于制度建设之中。
民生二十问,问是基础、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是目的。为了确保二十问不走样、不变质,区上严格按照调查走访、制定方案、突出重点、解决问题、检查考核、总结验收的步骤进行,要求区级领导每人走访10户,科级领导每人走访20户,一般干部每人走访30户,记好民情日记。就二十问活动,区上还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于知情不报或隐瞒情况的,追究责任。对发现的问题要按照急事急办、紧事紧办的原则,把对象核实,把工作做实,把效果落实。今年商州区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拿出4000万元倾斜民生工程,办好“十件实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由于抓手得力,措施具体,形成了部门办实事、干部解民情、百姓得实惠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