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林录印
过去的老一套已经干涸,想要新突破,就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放手甩掉守旧保守的“呢帽”,从1949的自由解放,到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再到与时俱进的现在,60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渡,60年是一种全民意识的思想跨栏,我们要的不是刘翔速度的第一,而是刘翔那种不放弃突破的精神,新的一年刚刚开始,不管前面的成就多么辉煌,毛泽东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柞水位于陕西南部,商洛市西部,全县10镇6乡120个村16.5万人,分布在2332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上。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和依靠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团结和带领勤劳淳朴的柞水人民,立足县情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发展要务,沿着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阔步前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一个经济繁荣、实力日增、厚积博发的活力柞水,一个社会稳定、开明开放、文明和谐的开放柞水,正崛起于秦岭腹地、都市之郊。
60年来,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探索实践中完善思路、在克难攻坚中创造特色、在统筹协调中聚力突破,使柞水这个国定贫困县,焕发出勃勃生机,踏上了从山区农业穷县向生态经济强县跨越的新征程。
--思想观念突破禁锢,干群面貌发生巨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贯穿一切工作的主线和灵魂,紧扣社会变革形势,洞察群众思想变化,先后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浓厚发展氛围、增强开放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工作作风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地思想大解放活动。从当初"两个凡是"的禁锢、"姓社姓资"的争辩,到如今努力与时俱进、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初重农轻商、谈"资"色变,到如今走出山门、创业致富;从当初封闭保守、批判"四大自由",到如今积极与发达地区接轨、主动学习新理念、适应都市新生活……每一次解放思想都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交融,全县干部群众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和自我挑战中经受了洗礼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增强了接受新事物的本领,逐步树立起柞水人"开放、文明、诚信、包容"的良好形象,实现了由保守到开放、由单纯到多元、由愚昧到文明的巨大思想转变。
--思路方略日趋完善,经济特色更加突出。始终坚持把深化县情认识、把握发展大势、梳理发展思路作为执政兴柞的基础和前提,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对比论证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方略、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筛选,形成了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思路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推行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实施"依山致富"战略,主攻山地综合开发,确立了农业的主导地位,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进入90年代,围绕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大兴三产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矿、果、药、畜、菌、游六大产业,县域工业开始起步,第三产业活力显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跨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对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县域产业的合理筛选,确立了"一个目标揽全局,两大工业立支柱,三大产业为主导,四个项目促增收"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这些方略和思路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核心引领和政治导向作用,保证了柞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不甘落后,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带领全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农业经济打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模式,实现了由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跨越;工业经济走过了艰难起步、盲目发展、破产倒闭、改制重生、科学发展的曲折经历,逐步发展壮大到县域经济的支撑;旅游三产经历了忽视冷落、低谷徘徊、升温升位的攀升过程,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县域经济开始跨入结构合理、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的良性阶段。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8年达18.51亿元,是1949年的771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3%,2008年达12.35亿元,是1979年的922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8%,2008年达1.59亿元,是1979年的145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2008年达17.01亿元,是1949年的48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0元,比1979年净增2277元。跻身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县行列,被评为"十五"全省经济增长最快县,荣获2006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