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成效斐然,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始终践行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在谋划全局中突出重点,在重点突破中注重协调,既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又注重了社会事业、社会文明、社会稳定等各项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快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发展路子。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从启动实施"普六"、"普九"到全面完成"两基"、"普实"任务,创造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的佳绩,荣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创出"柞水渔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卫生监督能力、妇幼保健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全面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逐年好转,群众少生优生意识明显增强,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有效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经常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并在陕南率先获得国家级文明县城称号。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创造性地开展了"双学双带""、"双十佳"、村民议事日"等基层组织建设主题活动,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公众安全防范实现了从以人防为主到人防与技防全面结合的新跨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迈步小康。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摆上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改善群众的吃、穿、住、行、医等问题,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全面消除茅庵草舍,基本完成石板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起步良好,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电力、通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交通制约瓶颈逐步打破,铁路和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新建了县城广场、休闲长廊、城区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优抚、济困、助残、救孤等政策惠及群众,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农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五保"集中供养等新型社会保障事业成效明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局面初步形成。农村改革造福千家万户,农、林两税全部减免,义务教育学费得到免除,农民就业和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开始迈向入小康生活的新阶段。
总结60年,反思60年,甩掉历史包袱,改变落后面貌,开创发展新局,是对建国60年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继承,也是基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积蓄能量的爬坡关口、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这一基本县情科学把握后的睿智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方略和依托西安、借势发展的角色定位,以发展为先,以开放为翼,以项目为重,以创业为基,以民生为本,按照经济强、生态强、社会管理强的内涵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旅游生态化进程,努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和陕南经济强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