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侯卫峰 陈敦山)初冬季节,寒意渐浓。穿行于柞水小岭循环工业集中区和盘龙生态产业园中,工业大生产、大建设滚滚热潮令人惊叹和振奋,同兴轧钢公司崭新的厂房中,刚刚出炉的中板像一条条火龙在生产线上穿梭;200万吨钒钛磁铁矿采选等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人潮涌动,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这一切正是柞水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迈出铿锵步伐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描绘了美丽中国的蓝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需要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支撑作用大、建设理念新、带动能力强的支柱工业,这样在加快推进跨越发展中既能得到'金山银山',也能保持'绿水青山'",柞水县委书记林录印如是说道。为打造一批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培育一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柞水县以矿产和中药材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工业"一园一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循环发展为基本方式,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发展呈现出结构改善、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效益趋好的良好态势。截止10月底,全县18家规模工业产值达到5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4.2亿元的90.34%;实现增加值19.48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21.83亿元的89.23%;上缴税金2.29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4.25亿元的53.88%,规模工业已成为支撑柞水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怎么才能不破坏环境或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回报呢?县长吴怀玉满怀信心地说:"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工业化目标基本实现,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调优经济结构,走循环之路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只有这样,就一定能实现由"分散型"、"原料型"、"粗放型"向"规模型"、"加工型"、"集约型"的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柞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柞水县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有效载体,抢抓省市支持工业集中区建设机遇,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力量向园区投入、政策向园区倾斜、服务向园区延伸,规划建成了小岭循环工业集中区和盘龙生态产业园,完善了路、电、水、讯等配套设施,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聚集项目效应更加凸显。目前,两大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46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3家、过2亿元的8家、过亿元的11家,实现产值54.9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56%;实现税金2.1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1.29%,园区已成为孕育规模工业的"孵化器"。
柞水作为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资金短缺是制约工业做大做强的"瓶颈",该县抓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纳入关天经济区、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等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把"招商选资"作为突破口,在"招大、引强、争优"上做文章,锁定大企业、大项目,落实包办、盯办、督办等服务机制,采取驻外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引进并建成了120万吨球团矿加工、60万吨铜铁采选、同兴轧钢40万吨中板等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仅今年就已招商签约项目38个,签约资金97.5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29.67亿元,实现了"招来一客商,引来一大群"的"磁场效应",招商引资为工业企业发展壮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柞水县正迎来工业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工业强县的建设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飞跃时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该县深入开展小岭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停了大西沟矿业公司20万吨球团厂等落后产能,鼓励各企业使用新工艺、新设备,在矿山企业增设了"双管双泵"系统和喷淋除尘设施,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把社会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试点示范与循环产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督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铁矿采选及深加工、银铜深加工、尾矿综合利用和水循环利用等4个循环产业链,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第七次陕南循环发展座谈会上获得"全省循环发展贡献奖",成为商洛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回忆往昔,豪情满怀;展望未来,风光无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柞水县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瞄准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以循环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壮大规模企业为抓手,精心策划、包装、引进一批钢构件、五金配件、钛系列产品开发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谱写一曲工业强县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