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的是将这个农场打造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典型代表,还要发展循环农业。除过种植瓜果、蔬菜外,还要发展养殖业,让这里的鸡吃植物的根、叶,在适当的时候加上一些饲料,从而喂养出真正的土鸡。”纪军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还要留出一部分土地来发展类似QQ农场的娱乐类农业,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也为城市人带来了种植蔬菜的快乐。”(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0记者 胡晓军 采写)
制约因素
四原因限制家庭农场发展
据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处长陈文介绍,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我省去年年底的情况来看,全省经营50亩地以上的农户6万余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1%;经营100亩地以上的农户有6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1‰。”陈文说,我省目前家庭农场少,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发育滞后,二是扩大经营规模的土地来源受限,三是有组织经营能力农场负责人还比较缺乏,四是投入资金来源有限。
出路探寻
成本过高 种植果蔬才能赚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关中地区,规模超过百亩的家庭农场,一般都种植的是瓜果蔬菜,很少有种植庄稼的。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算了笔账:以纪军流转的土地价格为例,每亩土地每年的流转成本是1600元。如果种植小麦和玉米,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小麦的产量一般在800斤,每亩玉米的产量基本上在1000斤。从目前的市场收购价格来看,小麦每市斤1.2元,玉米每市斤1元,一亩地产的粮食总价也就2000元左右。再加上种子、化肥、种植费用等,每亩在200元左右。这样一算,甚至可能赔钱。“如果土地的流转费用每亩每年超过1000元,种粮食基本上赚不了多少钱。这也是为什么种植大户都种植瓜果蔬菜的主要原因。”该工作人员说。
陈文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关中地区,从全省现状来看,流转大规模土地种植粮食的农户也几乎没有。
政策解读
培养职业农民 解决土地撂荒
如何激发家庭农场的发展扩大呢?陈文认为,应该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省市农业部门未来会根据中央的安排出台具体的、细节性的扶持政策,要让农民安下心来好好种地。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必由之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说,现在有些农户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在外打工,不少土地无人耕种,成为荒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发展家庭农场也是解决土地撂荒的渠道之一,让不愿意种地的人到外面打工,愿意种地的人就在家乡专门种地,着重培养以家庭为主的职业农民,绝对不能让土地闲置下来。
罗剑朝教授分析,从中央一号文件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到,家庭农场一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二是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情况,引导无能力耕种的农户转出承包土地,鼓励培育职业农民,由职业农民牵头组织规模经营,三是重申了土地流转的政策界限,即土地流转不得动摇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专家观点
防止资本下乡后只圈地不种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即鼓励“资本下乡”。
霍学喜教授指出,资本可以下乡,但一定要谨慎。资本是逐利性的,什么地方能赚钱就往什么地方流动。工商资本下乡可以盘活原来分散的低效率的农业,满足工业化、规模化的需求,但也可能导致出现“挂羊肉卖狗肉”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资本进入农村是真的想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来发展企业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但是,依然有一些资本进入农村,流转大量土地之后,却在为自己谋取其他的敛财之道,一般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圈地,以获得未来土地的增值;二是套取国家优惠政策,因为国家对农业领域有很多的优惠和补偿措施,如果土地规模较大的话,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