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
本网讯 (辛 磊 安明海)近日,笔者走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农丰村陈晓鹏家,四四方方的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从墙壁上方取下一本挂历,中间有这样一张表——西口回族镇“一特四化”促农增收项目入户工程计划表。表的横栏排列了户主姓名、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等事项。其下是增收主业、增收目标,增收主业分为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劳务输转及二、三产业。仅在种植业这一栏,又细分成“三千元田”、“两千元田”等种植业类别。
“多少年只管种地、哪管种啥东西赚种啥东西赔。通过算账才知道种什么划得来,养什么来钱快,自己擅长做什么,以后应该怎么做了。”陈晓鹏告诉笔者,几天前,镇上来了干部,算出了一年的收入情况,并“唠”了些增收计划。
去年,陈晓鹏尝试着种了1亩多粘玉米和半亩地的大棚蔬菜,人均收入近3000来元,同比增长不少,但在村上还处在中游水平。在镇村干部的建议下,他今年不仅要多种些粘玉米,还筹划着盖一个日光温室,这在当地可是增收最好的项目了。
“干部入户算账就是要给农户算清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常规农业与高效农业、分散经营与规模生产三笔对比账,引导农户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经济意识,改变押宝种田、盲目跟风的经营现状,树立市场意识、效益观念。”镇党委书记杨俊说。
陈晓鹏告诉笔者,2008年这里的洋葱每亩收入能卖上4000多块钱,第二年大家都押宝种洋葱,结果一大袋洋葱卖不到10块钱,原因是不了解市场,后来有了镇村干部的参谋,眼界宽了好多。
户户增收带动产业升级
西口回族镇把蔬菜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和主项方向。去年,全镇共落实地膜脱毒洋芋面积4000亩,莲菜、油菜、大棚蔬菜1000亩,共5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7.2%,在各龙头企业带动下,蔬菜订单率达95.1%,全镇“三千元田”、“两千元田”分别达到850亩和2200亩,较上年增加40%和51%,确保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白山羊大镇”建设目标实现色鲜味美的白山羊肉已走进西安、兰州、西宁等省内外餐饮市场;特色林果及中药材基地迅速扩大,全镇华山松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优质华山松籽已销往西口锦州、沈阳、哈尔滨等省内外食品加工厂家。
笔者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后,有些村民不仅已经有了市场风险意识,还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安岭村村民张普成以前也和许多农民一样,每年杂七杂八地种地,到秋天贷款一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后来,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率先在四亩多的承包地里种植魔芋和药材,随着市场价格上升,年收入一度超过两万元。但市场风云难测,2011年他种的中药材黄姜、苍术、天麻、虽然丰收了,药价都却下跌了,收入一下子滑到了8000块钱。善动脑筋的张普成,去年从甘肃静宁调回了50只白山羊,采用“种粘玉米秸秆育肥羊、用羊粪种粘玉米”的办法,将四亩多地分成两半,粘玉米和魔芋各一半,到去年底一算账,养羊、种粘玉米和魔芋总收入接近2.5万元。
镇村干部通过对比算账发现,凡纯收入超过6000元以上的农户都是改变了过去常规的经营方式,能够紧跟产业扶持政策,转变发展观念而致富的。
农民喜欢和干部拉家常
在农村,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传达文件,是过去用的常规做法。西口回族镇却跳出会议窠臼,充分利用已经十分成熟的干部包村联组联络员制度,在农家小院,在田间地头和农户一起算账,谋划来年的“产业”。
通过算账,农户心中有了一本小账,干部心中有了一本大账。在这本大账上,记下了千家万户的心愿。也正是在算账的过程中,随着情况不断汇总,镇上一班人的认识才渐渐清晰了,就是把镇党委、政府“一特四优”这个发展产业总纲,具体化为一家一户的致富增收计划表。
青树村市人大代表、党支部书记马会银说:“过去搞一些东西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镇上一来人,村民远远就躲开了。现在不同了,农民喜欢和干部们拉家常了,因为干部们的话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增收的金点子管用了。”
“增收项目入户工程实施以后,最忙的是干部,最高兴的是咱农民。干部几乎全天在农家‘上班’。”这是西口回族镇黑沟村村民聂达斌的感受。
一些新来的大学生正是通过入户工程熟悉农村工作的。刚到镇上工作一年多的胡清健说,刚入户时,由于说不到点子上,老百姓不欢迎,后来吃透了促农增收的政策和镇情、村情,才跟老百姓搭上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