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张 勇)人近中年,个人生活上的许多事情陆续有了着落,可说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物品占有欲不十分强烈的人,应该不属于显摆。按常处顺,衣食不愁,这倒让我时常有心情想起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的一些人和事。
初涉社会,四处碰壁,我是吃了不少苦头的。但有一件事我却始终坚守着,那就是读书学习。最初工作的那几年,我的业余时间主要泡在书本上。印象最深的是接连几个春节,单位除领导带班外,还安排我们几个家里没多大负担的小伙子轮流值班,家在农村的或“一头沉”的年龄稍长的同事都回家过节了。我大多时间把自己关在那宿办合一的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读书。为了御寒,我喜欢偎在有暖水壶保暖的床上读书。在万家团圆欢度春节的日子,我却在空旷的机关大院用值班加读书的方式打发时光,那氛围我觉得特伤情、特崇高。
当年和我一同或先我、后我一两年分到那个小县城机关大院的年轻人有十五六个,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很快在所在单位混了个“一官半职”。进步最快的一个,第二年就给我当上了领导。说心里话,当时我很羡慕他们,也颇不以为然,因为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过人的优点。现在回头看看,他们确实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他们要么机遇很好,跌跟头也能捡到钱,要么性格温顺,易与人沟通,被人赏识,要么他们出生在一个比我的“本本粮”家庭“好”得多的家庭,或耳濡目染,或直接受到高人指点,他们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有强烈的、明显的“官”欲,于是乎处处小心翼翼,左右打圆,极力揣摩“官”道。这些都是年轻时桀骜不驯的我不具备的“优秀”之处。
若干年过去了,当年的愣头青们已不再年轻,我们在跌跌撞撞中日渐成熟。我发现,当年的“佼佼者”们得到的并不比我们多。他们中也有一帆风顺、继续“发展”的个别例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在这个或那个位置上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许多人一二十年了,还困在原先的岗位,仕途上和业务上都少有长进。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厌倦了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工作,对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激情,做什么事都疲而塌之。倒是我们这些“磨桌子腿用支秃笔纸上种地”、闲时仍不忘捧书本的人,不断地有机会、不断地有精彩——虽然我们的精彩不一定是在仕途上,人生何处不出彩,人的追求是多元的——我们的生活相对要丰富、斑斓许多。
他们过早迷恋或得到的东西,耗费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结果是志在必得、偏偏不得。我们这些“我思故我在”、坚持读了一点书的人,是无心插柳、偏偏柳树成荫。这也不奇怪,归根结底,我们从书本中学到了一点真本领、一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拥有大学课堂里学到的那一点点谋生的资本。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心无旁骛地为自己所钟爱的某件事多吃一点辛苦;人要想不落后于社会不断地享受成功的喜悦,首先自身的素质要与时俱进。这是我的一点体悟。你所钟爱的事情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世俗的身外的某些事。那些事还是少浪费时间和精力为好,尤其最宝贵的年轻时光。如今,我老不爱听有人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我私下里想:你为改变自己的命运究竟做出过哪些刻骨铭心的努力了?命运对我是公平的。我相信,命运对所有有恒心、肯吃苦的人都是公平的,苦心人,天不负。
我并不是在炫耀今天的生活如何如何,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我也不是凭空地认定别人无幸福感、成就感可言,或者把别人的生活方式说的一无是处。我只是想说,一个人立身处世,是需要有些本钱的,这本钱就是谋生的真本领:本钱足,就算你机遇不如人、起点不如人、背景不如人,命运总还有青睐你的时候。只要我们自己不停下步子,谁都无法阻止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