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王宏绩 田亚历)于右任青年时期被誉为“西北才子”,血气方刚,常观摩前贤业绩,在苦闷中探索真理,誓作巨贤以济民众。当时兴平县知县杨吟海(宜瀚)久闻其名,托人聘他为两个弟弟的教师。杨是四川名士,曾从军新疆多年,在兴平县任内勤政爱民,提倡新学,政风甚佳。于公与杨知县宾主相得,常长夜阔谈,杨知县向他介绍西北边陲一带的历史及现状。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杨知县调升商州知州,便聘请于为商州中学堂的总教习,二人联袂到商州赴任。于公当时只有25岁,思想先明,言行敢逆清廷。
于公7岁至21岁持续习读,成绩优秀,曾入陕西中学堂受名师训导,获知甚多,所以对办教育胸有成竹,业务精通。于在商州中学堂工作将近一年,锐意整饬学风,严格考试课业,敦请名师讲授,潜心培养学生,教化当地民众,启迪新意,不出半年,商州中学堂声誉日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州第一学堂。
好事不长,1904年(光绪三十年),适逢会试,春闱改在河南开封举行。于右任把商州中学堂的校务委托给同窗好友李仪祉和茹欲立(其生平见后)代理,自己到开封应试。
1904年2月,于老由商州启程赴汴应春闱,道经洛南谒恩师张淑澜县令,并与张公告别。次日,赴潼关经石门镇会老友云程公(清贞元),留一日即向开封进发。于公后对程公之子廷柱(后为国民党一名将军、书法家)不断提挈关照,交往较深,曾付对联一副:“风云未展康时略,天地能知许国心。”廷柱视为传家之宝。于与洛南冯新民先生也有交往,为冯写过一个轴心:“仁、义、礼、信于他,存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荀子语)。”于公被誉为近代书法大师,工魏碑、楷书、行书和草书,创“标准草书”,书迹开张雄逸,含蓄朴厚,别具一格。抗战时期,于公为时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保安处中校科长、出生于洛南县城关镇陶川村一书香之家的陶可行写过“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一副联语,至今还保存在洛南县博物馆。
1904年初,于公在商州写诗一首:“不会做天莫做天,不是阴涝就是旱。请你下来我上去,风调雨顺过几年。”讽刺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因此招来灾难。于在汴应试时获悉清政府通缉捉拿他,遂逃匿至上海。
于公任商州中学堂总教习仅一年,但给商州中学堂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他日后以教育兴国播下了思想种子,对他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创立复旦大学(又办台湾复旦中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他闻名于世,商州教育之始也受荫福,历史永远记载着这光辉的一页。
于公离开商州中学堂,不是草率走之,而是委任了有真才实学的李仪祉(1882-1938,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为总教习,这又证实了他办教育的认真负责精神。
于公一生都在实现着“以教兴国”的思想。他说:“予自陕西回沪,极欲投身教育界,但予乃愿为小学生以研究教育……”他还说:“失败之后,回念生平,非敢言觉悟也,因思以兵救国,实志士仁人不得已而为之;以学救人,效虽迟而功则远。”于公任国民政府驻陕西总司令期间,下设教育部,创办“中山学院”,在他的主旨下陕西首先提出“教育社会化,教育革命化”的口号,规定4月13日为“陕西教育革命节”。正因为如此,陕西的平民教育是全国搞得最好的地区之一。于公所办学校,实绩显赫,在大革命时期起过重要作用,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共产主义优秀战士,为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创造性地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探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