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双学位的课程一般周末都有,从大二开始,陈玥就基本上没怎么痛痛快快地过周末了。有时候也不是整天上课,但要上的那节课却往往是在中午,自然没办法出去玩,最多只能在学校看看闲书和电影而已。大二的两个学期,一般都有十三四门课程,有时候一天就要考两门。专业课负担也特别重,期末不但要考试,还要交论文。陈玥总是从考试前一个月就在校外上自习(校内只能上到十点)。有时晚上先把论文熬完,睡一会儿继续复习。最辛苦的要算修《行为经济学》的时候了,老师不但讲经济学,还讲心理学的各种知识。没有中文教材,全都是各个领域最顶级的英文文献,考试就考察对这些英文文献的了解。400~500页的英文材料,基本意思要全能复述出来,相当于重点背诵一样,陈玥只能拿着英语词典一点点地“啃”。有些复杂些的文献,读过一遍之后,意思也忘得差不多了,只好又重新开始。等到考后才发现,考的都是些极其明显的重点,有的文献根本就没必要那样细读。之后的考试,陈玥学会了和老师、同学确认好复习范围、复习重点。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鸯之先鸣。”鲁迅先生集《离骚》的这副联语成了陈玥的座右铭。她在学夸父逐日,她在与时间赛跑。修双学位时,有时一个星期上几十节课,每天都是一节课连着一节课,从这座教学楼到另一座教学楼,一路小跑都要近20分钟时间。为了节约时间,陈玥狠狠心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可惜没骑几天,就被“梁上君子”拿去了。陈玥只有继续迈动双腿在教学楼间穿梭。她幽默地说,这真应了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古希腊爱琴海山崖上镌刻的格言:“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
创建红学社团
大一下学期的一天,陈玥在北大bbs上发现了“梦回红楼”这个版,便立即参与。这个版是用来讨论与《红楼梦》有关的各种问题的,“红楼迷”们一起写有关的文章,一起去参观大观园,参观曹雪芹故居。有一次说起北大没有红楼梦研究社团,大家都觉得很遗憾。初生牛犊不怕虎,陈玥自动请缨,牵头创建红学社。写申请,和团委老师交流,答辩。2006年4月,北京大学未名红学社终于诞生了,陈玥任社长。红学社成立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举办讲座,就要找红学方面的老师,而红学社社员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一点办法都没有;讲座宣传要挂条幅,要画展板,每样都离不开钱,而他们连一分钱都没有。后来认识了一位清华红楼梦研究会的老师,给了陈玥有关老师的联系方式,陈玥才联系到了著名红学家胡文彬老师。至于条幅,陈玥等几个社团的发起人自己凑钱,宣传上能省就省,展板就拜托认识的同学画。陈玥和红学社的同仁们都没想到,第一次讲座竟然来了两百多人,教室里面挤得满满的。学校有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陈玥和会员们觉得自己无论多辛苦,都值了。
第一次讲座做过以后,陈玥组织的红学社在北大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后来办讲座也有经验了。他们又请王颖做妙玉、宝钗的讲座,还请过邓遂夫先生。和其他的同学交流多了,陈玥发现,学校里对《红楼梦》有深入研究的学生还是很多的,于是她又开始筹划由北大一些现在虽不知名但有独特见解的同学讲解《红楼梦》。到2007年,未名红学社的活动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有名家讲座,也有民间沙龙,还有诗社、晨读,同学们互相交流,出游参观。人员建制也挺全面,一些新会员也能独当一面了。新松恨不高千尺,2007年9月,陈玥辞掉了社长,推荐新人去领导这个社团,但她对自己一手创办的红学社仍充满关注,一往情深,毫不吝惜地从自己的微薄稿酬中一下子拿出1000元,捐给红学社作活动经费。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红学的开山祖师胡适20岁便开始了对《红楼梦》的探究思考,俞平伯22岁时写出了“红学”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红楼梦辨》,蒋和森26岁时开始写作《红楼梦》系列人物论。作为北京大学21世纪未名红学社第一任“掌门”的陈玥,追随前贤,20岁出头便写成了她的第一本红楼人物评论专着——《初会便已许平生:我的红楼梦中人》。《初会》全书分五卷,分析评价了《红楼梦》中宝、黛、钗、湘、元、迎、探、惜等30个重要人物形象。作者署的是笔名“寒塘”——取自唐代赵嘏的《寒塘》诗:“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当读者在各大城市的新华书店里,看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红学新着与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蒋和森、胡文彬等红学大师们的著作一起并列在书架上时,谁能料到这部29万字的新着竟出自一个非文学专业的大三小女子之手呢?(下期周末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