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钊 蔡干孝 何 平
镇安县按照“突破发展、和谐稳定”的思路,围绕民生促发展,改善民生求突破,积极探索富民、惠民、亲民新路子,有效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和谐。
帮民富民,做带领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坚持“三力”并举,科学走好富民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1.79亿元,是1978年的51.8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9.84亿元,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投资总额的12.2倍和1978年的225.6倍,全县财政总收入969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918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52.9倍和3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1元,分别是1978年的4.7倍和10.7倍,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近两年,县上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日趋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经济政策环境,全县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信息通讯为主的三产服务业迅猛发展,城乡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各种经济类型并存发展,居民消费不断扩张。目前全县已有各类批发零售商铺、饮食业、服务业网点5600个,就业安置从业人员1376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9.4倍、10.1倍和45.8倍,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32亿元,约是1978年的100倍。
惠民利民,做化解群众难题的解困人
该县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为契机,为民解难事、办实事,破解了一个个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
注重解决就学就医难题。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占全县总人口的13.4‰,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9.98%、98.52%,青壮年人口非盲率达99.24%。扶持职业教育,职教中心向经济发达地区年推荐安置毕业生200余名,高中教育跨越发展,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基本消除;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率先在全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参合农民24.6042万人、农民参合率98.63%,累计受益农民46.1万人次、享受报销资金3822.3万元,地方财政医疗救助农村贫困人口854人110万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
注重落实社会救助与保障。目前,参加医疗、生育、工伤、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53131人,社会保障覆盖率达31.2%,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25625户82000人2071.8万元、农村低保金9474户18000人1480万元,发放五保供养金327万元、棉被2000床、棉衣3000件。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实现劳务输出4.9万人创收1.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94人。云镇、达仁两所敬老院完成扩建救助流浪人员568人,和谐镇安的建设成果极大地惠及了困难群众。
注重改善民居满足民需。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农村“安居工程”稳步实施,累计移民搬迁4894户33564人,建成便民桥403座,通村水泥路通路率达97.6%,启动32项供水工程解决人饮困难14950人,城镇、农村现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末的8㎡、13㎡增至23.9㎡、29.5㎡,城镇廉租房补贴兑付116户365人149535.6元,20个农民健身广场、文化站建设工程启动,25个农民书屋工程建设完成,城乡广播、电视、移动通讯覆盖率分别达95%、96%、100%,计生技术、防疫保健水平明显提高。
亲民爱民,做改善群众生活的贴心人
重心下移察民情。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干部作风纪律教育为突破口,县、乡两级政府重视向下看民情,发扬政府机关察民意、解民忧、办民事的优良作风和公务员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职业美德,坚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贴近群众、贴近农民,及时就群众关注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就医看病、就业养老等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全县决策实施“民生十大工程”贡献了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