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文化的载体。牛背梁森林公园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深谙其中的道理。自开工第一天起,他们就把文化元素植根于工程建设之中,从小事做起,一个景点的命名,一个故事的挖掘,一个创意的构思,都融入文化的元素,贯穿文化的理念与内涵,真正把建设者的智慧溪流汇集成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海洋,让牛背梁真正成为秦岭明珠、中华脊梁。
2008年4月,县上抽调文学艺术界所有文化人参与,组建了牛背梁森林公园文化包装队伍。从此他们就成为公园里每周必至,默默无闻的常客。“秦岭自然分南北,牛背犹挂汉唐雪;天下山水归宗处,唯我烟火众生得。”一首《春拜牛背梁》抒发着他们对牛背梁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深热爱。
县上先后制定完成了牛背梁文化整理、包装与宣传方案。2008年11月,成功举办了省内文化名流“走进新柞水——西安第二生活区高端论坛”,在高端论坛上,薛宝勤、肖云儒、高建群、陶冶、孙见喜、方英文等省内文化名人围绕秦岭牛背梁发展献计献策,形成了牛背梁文化解读、梳理、展示的思路,在打造秦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上达成共识。此后,还成功的组织了商洛市文学艺术界“5·23”牛背行、镇柞文学艺术界联谊会、商洛诗歌学会“走进牛背梁、放歌父亲山”采风等10余起文化活动,从而有效地挖掘和提升了牛背梁森林公园的文化内涵,赋予了牛背梁深厚的文化底蕴。
认祖归宗的文化根基。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牛背梁那逶迤苍莽的原始森林、自在欢实的珍禽异兽、温润清爽的气候环境、五光十色的烟霞暮霭、幽眇神秘的长沟峡谷、仪态万千的峰林巨阵、甘洌飘彩的飞瀑泻泉、如梦似幻的植物演替、气贯南北的隧道天桥、兼容并蓄的民俗风情、动人心魄的历史传说以及羚牛谷的三峡六园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让其成为秦岭最富殖的地方和自然山水博物馆。“秦岭牛背梁,中华父亲山”,“秦岭牛背梁,山水博物馆”,“走进牛背梁,朝拜父亲山”,“问鼎牛背梁,傲天逍遥游”,“秦岭明珠牛背梁,峰林琼花佳天下”,“南瞻北望峰林琼花天下山水归秦岭,星移斗转白云碧汉牛背日月佑长安……”成为牛背梁文化深刻的表述。
物种认知的文化精髓。走进牛背梁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让游客置身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认知和感叹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为此,公园邀请省内植物专家、动物专家、地质专家对景区各类物象进行甄别与解读,并对700多棵珍稀植物进行挂牌命名。从羚牛谷景区的岭南三宝、地质奇峡、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茫茫林海,到六尺岭景区的峰林迷宫、植物演替、杜鹃花海、冰川地貌、高山草甸、冷杉大观,羚牛部落都无不蕴含着秦岭南北的民俗学、地质学、生物学文化元素。
宗教认同的文化灵魂。牛背梁建设以老庄文化为主线,以儒释文化做点缀。打造陶冶性情,益智健身的认知之旅;打造走进峰林,感悟沧桑的探险之旅;打造登梯游心,骑牛得福的逍遥之旅;打造山水归宗,尊崇秦岭的朝拜之旅。把道家的清气、儒家的正气、佛家的和气真正融合,让人们在一次旅游中感受多样的文化。
南北认可的文化摇篮。南来北往的先民迁移秦岭南坡,也带来了各地风俗民情,这里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移民文化渊源流长,秦风楚韵各竞风流。在文化包装过程中,着力挖掘语言、饮食、民居、民歌、戏曲等民俗文化,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让浓郁的特色文化与蓝天碧树相映成趣,构成清纯自然、质朴俊雅的优美画卷,让文化成为牛背梁蓬勃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