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柞水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十大新亮点。
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实施压麦扩薯套玉米战略,深入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和小麦万亩高产示范带建设项目,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7.5万亩,发展烤烟0.5万亩,建立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繁育基地10亩、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高产示范10000亩,推广种植优质紫马铃薯1000亩,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示范种植基地1500亩,建设优质蔬菜基地4000亩,发展设施蔬菜(含食用菌)1500亩,发展优质紫甘薯基地1000亩、花卉基地1000亩、桑葚基地1500亩、茶叶基地500亩、无公害西瓜基地1500亩,全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
二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一村五场二十小区”、龙头企业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建设为抓手,新建规模养殖场6个、科技示范村2个、畜牧养殖小区20个,发展畜牧龙头企业5个,中、省、市规模养殖场达标11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20万头(只),占任务220万头(只)的100% ,肉、蛋产量分别完成1.1万吨、0.52万吨。动物防疫与监督到位,重点动物防控密度达到100%,抗体监测达到70%,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柞水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一村一品”成效显著。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域经济,使朱家湾村、东甘沟村的旅游服务,朱家湾村、龙潭村的水产养殖,盘龙寺村的马铃薯种植、金台的花卉种植、马房湾村的土鸡养殖、马房子村的豆制品加工等一大批省级示范村主导产业得到全面提升,全县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21个,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3家,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6元,超出全县平均水平28.3%,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绿色产业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绿色生产。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万亩,4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了国家一体化认证,产地认定达到25个、产品认证达到36个。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检测蔬菜产品878种、水果65种,检测农产品样品942个,合格率为100%。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全县各类农作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11.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开展了以“瘦肉精”、注水肉为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环境合格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五是兴林富民取得突破。大力推进经济林建设,新建干杂果等经济林建园3万亩,其中:核桃良种建园2万亩,板栗建园1万亩;完成低产经济林改造5万亩,其中:核桃嫁接改造1万亩,板栗嫁接改造4万亩;完成经济林科管30万亩,其中:核桃综合科管10万亩,板栗综合科管20万亩,林农人均增收800余元。抢抓融入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工程区的有利机遇,深入开展“我为秦岭添片绿,植树共建大秦岭”等植树活动,对溶洞景区,盘龙生态产业园,小岭矿区及10个重点村等重点区域进行了绿化美化,落实各项资金2962.87万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8万株,义务植树65万株,绿化成效不断凸显。
六是民生水利扎实推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争取到干佑河下梁-石瓮段及社川河凤凰镇段两个项目区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丹治”二期今年启动石瓮镇西坡、西干沟,下梁镇老庵寺,蔡玉窑镇银碗村三条流域。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完成干佑和金井片区灌溉面积1.11万亩。县城供水工程取水枢纽、水处理厂及附属工程已完工,年内全面完工正式供水。新建和改建河堤4416米,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全面完成。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处,共解决人饮困难1.94万人。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冷水鱼养殖面积35000平方米,发展大鲵养殖场8家。累计建设农田13800亩,发展灌溉面积14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