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陈圣强)不久前,商洛市召开全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宣布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在陕南三市中率先启动全境水污染治理工作,正式吹响了全力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战斗号角。
拿出十四亿资金压力巨大
2012年,商洛市率先在陕北、陕南地区中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的目标,市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全部超过了省考指标。同时,强化水污染防治措施,全市6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符合功能区标准,10个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及养殖业、种植业污染逐步加剧,河流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超标现象偶有发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要求,丹江、洛河出境断面水质不得低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金钱河、干佑河、旬河出境断面水质也要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商洛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矿产、建材等相关产业迅速聚集,导致部分流域水质稳定达标难的问题愈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间表的日益临近,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防治步伐,确保水质安全就显得异常紧迫。
面对如此形势,商洛积极应对,及时制定了《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并召开商洛环保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商洛市环保局局长刘福明说,“本次水污染防治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我们三年水污染防治的目标是要各河段基本都达到稳定达标,也就是不能存在个别河段低于国家要求的水质标准。”
从《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中可以看出,该计划共涉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沿江小流域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八项措施,计划投入资金14.4亿元,其中争取中省投资5亿多元,其余就全部要靠地方和企业自筹,对于商洛这样一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来说,资金压力十分巨大。
治理落后产能绝不能手软
事实上,工业污染历来都是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但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又是贫困地区税收的主要来源,这就造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从近年来全省GDP中三次产业比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市二产占比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矿产、建材等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相对较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商洛市委书记魏增军说,“今后,商洛要继续坚持循环经济这一发展主线,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策划建设更多的优质循环产业项目,完善延伸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加快构筑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体系。同时,以工业污染治理为抓手,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域内不再新建化工等污染项目。其次,要严格环保审批,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再大的项目也要挡住,再高的回报也要舍弃,真正使环保审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控制闸’和‘调节器’。”
商洛市市长陈俊认为,商洛在这方面要舍得放弃一部分GDP,下决心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排污企业,腾出空间用于发展低耗能、无污染的高科技、环保型产业。节能减排确定的淘汰关停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关停,绝不能留有余地,更不能死灰复燃。要将淘汰落后产能与排污权交易结合起来,对经营不善、无力提升治污水平的采选、食品加工、化工等企业,通过回购排污权安置职工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引导其转型。同时,要把污染防治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结合起来,从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入手,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覆盖面,下功夫防治生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