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记者 李 亮)参观学习取经验
自我市开展“双包双促”工作以来,商洛日报社组织干部职工已先后多次来到包扶村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村实地了解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致富,汲取其他地方脱贫经验,6月14日,一大早,报社20多名干部冒雨来到了商南县金丝峡镇江西沟村参观学习。
江西沟村是商南县县委农工部的包扶村,刚一进入村委会活动室,大家就被墙上细致入微的表格吸引了。据该村支书赵锋介绍,因村里有着丰富的钠矿资源,农工部积极协助村上成立了宏达商贸责任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各种方式入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为了把村里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劳动力进行整合,农工部协助村上成立了两个合作社,贫困户以他们的林地入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下来贫困户每年人均收入能增加1000元以上,大家都高兴地不得了呢。”赵锋说。随后,开了一个生动热烈的座谈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为扶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
村民家中再续情
因为报社的工作性质,平时脱不开身,有的岗位周末还需要加班。在参观学习后,大家趁着周末,就赶往了荆家河,看望这里的结对“亲人”。
王顺学刚搁下碗筷,就看到了远道而来的“贵客”。他赶忙取板凳、让座、倒水,催促着家里人给客人做饭,但这些都被他眼里的“贵客”一一拒绝。“哎呀,才刚来几天,您就又来看我们了,您让我们怎么过意的去呢?”王顺学说。王顺学是社长何邓的包扶户,他一想到何社长一次又一次地来看他,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何社长每次一来就关心地问长问短,家里最近缺啥?收益咋样?比我们的亲人还亲。”他说。王顺学今年42岁,会酿酒,一直做着酿酒的小生意,因为缺少资金,没有销路,生意一直不景气。何邓知道这一情况后,鼓励王顺学大胆干,缺少资金他可以帮忙,没有销路他给解决,要把这门生意继续做下去,做大做强。在听说王顺学的老宅有个酿酒的土作坊后,尽管下着雨,何邓还是步行了几里路去了王顺学的老宅,参观了他的土作坊。“经过维修,作坊还可以加以利用,等以后生意好了,把村里的一些劳动力都能吸纳进来。”何邓说。
总编缉刘少鸿来到了自己的包扶户杨家才家中。今年38岁的杨家才,因智力低下,早年妻子就离家出走,留下了他们父子俩,儿子现在正上初一。根据其实际情况,刘少鸿叮嘱他先把在村上窑厂干活的工作稳定下来,逐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让孩子好好上学,有什么困难及时告诉我,我来帮助解决。”刘少鸿对杨家才说。副社长孙志潮也是不止一次地来到他的包扶户王青朝家中,王青朝患有冠心病已经11年了,就靠妻子在外给工程队做饭维持生活。“妻子什么技术都不会,就是做一点农家饭,现在每个月收入五六百元。”王青朝说。孙志潮让他放心,他会帮忙联系一个培训班,让她妻子做饭的手艺得到专业化的培训,以后可以到附近的农家乐取得一份厨师的工作,增加家里的收入。
王秀兰的孙女看到报社记者左京来了,两只手赶紧往左京的腰上一搂,两个腿环绕在她的膝盖上,紧紧地不松开。这个仅仅只有6岁的孩子患有脑瘫,她空旷的眼神中虽然传递不出喜欢与爱,但她的动作明显地传递出她对来人的依赖,也许是因为左京来了不止一次的缘故,小女孩的心中还能记得那个前不久给过她糖的阿姨。小女孩的衣着并不干净,王秀兰尽管非常使劲,也拉不走她的孙女,“没关系。”左京并不在乎,“您就把我当成是一家人。”她抱起小女孩对王秀兰说。王秀兰感动得眼泪直打转,别说是人家干部,就连自家亲戚也许都会嫌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