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李从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老师。父母遗传给孩子的生命基因是生物基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地传承给孩子的是家风、家规、家教、家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育人。家庭及其周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改善孟子成长的环境。岳母刺字,优良的家风家教培养出一个传诵千古的民族英雄。家风家教是播种精神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教就是家庭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观念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人生影响家庭,家庭形成家风,家风代代相传。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书香传家,才能培养出大家闺秀,也容易培养出文人墨客。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有的人不堪重负,生不如死,选择自杀,演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优秀家长、儿童教育家赖国全在《一场价值百万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读过孝经的人不会自杀!”因为孝经教导人们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同样一个践行孝经的人是不会腐败的,也是不会伤害父母、危害社会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深远、根深蒂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就是孩子小时候甚至终身的榜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风家教举足轻重,耳濡目染,点滴积累,不容忽视。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统揽古今中外,个人家庭运相连。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现在许多家长终日忙着追名逐利,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地基作用。玉不琢,不成器。养不教,父母过。大家曾对大学生把脏衣服邮回家议论纷纷,主要责任不在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懒惰是父母娇生惯养造成的。比给孩子钱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尊自立自重自强,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本末倒置,糊涂的爱害了愚昧的孩子。
《论语》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母都希望孩子孝顺,可往往精心培育出来的是不孝之子。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最初的被家长忽略的长期形成的家风家教上。那个小时候从偷针开始,得到母亲肯定,长大成大盗被抓,死前咬掉母亲奶头的悲剧不正是不良家风家教的典型例子吗?
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优良家风,润人无声,薪火相传,才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