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域外媒体聚焦商洛

“三下乡”: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

2016-03-22 09:02:00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刘锦

  文化、科技、卫生,是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如雪中送炭,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科学知识、致富信息、文化大餐,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2月18日,陕西省“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隆重举行,“三下乡”活动在省内各地同步启动。如果说每年的“三下乡”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科技盛宴。那么,今年的“三下乡”,更是找准了惠民政策与群众期盼的最佳对接点,把活动完全落实到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上,是急群众所急的暖心之举,是助力发展的和煦春风。

  精彩纷呈 送群众所需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雄浑朴实的华阴老腔回荡在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社区广场,将“三下乡”活动推向高潮。从央视春晚的璀璨舞台到偏僻乡镇的广阔天地,坚定践行着“三下乡”的宗旨,将文化科技卫生服务集中送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农村群众中。

  今年是我省“三下乡”活动开展的第20年。活动当天,省、市、县千余名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医疗专家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科技咨询、查体治病、科普展览等多项服务,开展了现场馈赠药具、发放书籍、普法宣传等一系列活动,近2万名农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演出、问农技、学法律、索资料,兴高采烈地分享“三下乡”服务。

  在活动现场,有六年养羊经验的村民王忠锋向畜牧专家请教山羊疾病预防问题。村民仔细询问,专家耐心解答,通过交流,王忠峰收获很多,对以后搞好养殖更有信心了。“三下乡”活动中,赠送农科类书籍、咨询农业专家的服务台总是异常火爆,这充分反映了群众对知识的需求、致富的渴望。“三下乡”为贫困山区群众实现脱贫攻坚和增收致富注入了新动力。

  重大突破 从1000万元到1亿元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种背景下的“三下乡”活动,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放电影看看戏”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打好精准扶贫战役的重要推手。

  因此,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加强推动。我省今年将“三下乡”活动成员单位从13个拓展到28个。新增了网信、民政、人社、环保、住建、交通、水利、林业、体育、旅游、扶贫、文联、中小企业、气象和省军区政治部等省级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大了精准扶贫的力度。

  成员单位的增加,带来的是更多实打实的惠农项目、沉甸甸的扶贫资金。新成员单位省扶贫办带来丹凤县竹林关镇石香炉高山茶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共1170万元;省交通厅带来援建竹林关至花瓶子公路水毁修复工程、棣花镇万湾至雷家坡段绿道工程等4个项目共2250万元;省水利厅带来丹凤县老君河古城老君重点段防洪项目等4个项目共4463万元……援建项目资金从去年的1441.7万元增加到了10954.9万元,实现了援建资金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为了避免活动重形式、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所有成员单位实行项目承诺制,注重常态化帮扶,并及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经费追加,使得今年的援建项目更接地气,高标准落实了省委扶贫攻坚的总要求。

  精准务实 项目带动群众致富

  丹凤县花瓶子镇油房坪村,秦岭大山深处中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全村426户村民沿河而居,交通闭塞。连通外界的仅有一条村民自建的砂石路,到了汛期洪水经常会漫过路面,村民甚至一连十几天出不了大山。没有宽阔平整的公路,阻碍了村民出行的步伐,更阻碍了村民发家致富的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