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潇 实习生 何莉
“十三五”时期,商州区建设“人文、生态、法治、小康”新商州,以打好精准脱贫、城镇建设、工业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五个攻坚战”为突破口,推进经济中高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座“秦岭休闲之都,丝路产业新城”正在走来。到2020年,商州区将实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五个翻一番”。即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累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7%左右;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居民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左右。
2016年,商州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歼灭战,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
“十三五”商州精准施策“去产能”。积极开展存量企业调查分析,大力支持产能过剩但行业优势明显的企业兼并重组或转型升级,坚决淘汰高污染企业、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和依靠财政补贴及银行续贷维持的“僵尸企业”,坚决关停各类技术落后、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企业员工,确保分流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以“去产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十三五”商州把握关键“去库存”。结合棚改项目提速、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等政策机遇,采取“五个一批”举措,打通商品房供需通道,着力消化中心城区4800套53万平方米的存量商品房。即: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消化一批;通过加快移民安置房、商品房、限价房和公租房“四房打通”消化一批;通过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激活改善性住房需求消化一批;鼓励房地产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主动降价让利消化一批;引导存量商品房通过改变房屋用途消化一批。同时,抓紧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十三五”商州防控风险“去杠杆”。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和企业切实树立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意识,严格控制个人及企业债务增速,严厉打击社会上的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控政府债务规模,及时清理和化解各类政府性债务,保障金融和财政运行安全。同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信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十三五”商州多方发力“降成本”。及时跟进中省政策,从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五险一金、电力价格等七个方面发力。坚决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能暂缓的暂缓,彻底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同时,坚决不收“过头税”,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十三五”商州多措并举“补短板”。通过五大现实路径和实施六大产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贫困人口较多的短板;通过狠抓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补上经济质量不高的短板;通过加大精品景区、美丽乡村、观光农业等建设力度,实现突破发展,着力补上旅游产业不强的短板;通过建立商山物流园陆路货运口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措施,实现外贸加快增长,补上外贸出口偏低的短板;通过加大民生投入、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落实惠民政策提升保障水平,补上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的短板;通过“双百”人才计划,出台各类优惠政策等积极招引和培育,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补上重点领域人才缺乏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