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更多新股的推出,投资新股还是投资老股成了很多投资者面临的抉择,中小板新股更是如此。那么,中小板新股有着怎样的特征?其前途如何呢?
2006年6月19日,股改后的首个IPO新股——中工国际上市,当天出现7倍涨幅以及超过90%的高换手率,市场隐藏了极大的投资风险,而后市连续6个跌停也印证了这一点,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甚至一度影响到大盘的走势。
为了平抑投资者对新股尤其是中小盘新股上市首日的不理性操作行为,8月23日监管层少见地让四只新股同时上市,意在化解风险。与此同时,深交所还在正常交易时段内,增加了风险提示和停牌措施。但是从8月23日交易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层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四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换手率依然高达80%以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股上市首日存在如此的高收益和高风险呢?除了市场的投机因素和搏傻行为之外,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新股本身的质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深圳中小企业板设立之初,就是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它的上市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另一类是创业型企业。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它们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创业初期或种子阶段,通常是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具有经营历史很短、市场需求不确定、盈利能力不稳定、破产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使得中小企业板的股票本身定价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此外,由于缺乏相互之间的可比性,投资者对它们的分歧也较大,从而也就造成了新股定价机制的相对混乱以及日后新股上市的暴涨暴跌。
那么,对于新股所隐藏的风险,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化解它,让股市更加规范、更加理性呢?
首先,新股IPO定价机制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相比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我们的一级市场是一个基本上稳赚不赔甚至屡有暴利的市场,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各路资金纷至沓来,参与追新一族。而在新股IPO的定价方面,各方利益集团出于自身的考虑,在新股询价期间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机构的定价行为造就了新股上市首日的暴利可能。因此,新股的定价机制还应该进行改革,在机构参与定价的基础上,普通投资者的话语权有待加强。通过多方投资者的加入,在新股的定价上形成一种制衡机制,从而使价格更加公平、更加市场化。
其次,新股的发行和中签可以模仿香港的发行制度,即改变现有新股的500股或1000股的中签模式,通过降低最少中签股数的办法,在提高中签率的同时,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够获得新股中签的机会。新股股东群体的扩大,不仅有利于股价的稳定,而且还能够化解日后波动的风险。
再次,新股上市首日的交易规则仍有待改进。目前的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信息以及临时停牌等措施,还不足以抑制股价被炒作。可以适当地在中小企业板率先引入一些期货的交易机制,如“T+0”交易以及做空机制,从而抑制股价的人为操纵,使价格更加市场化、规范化。
最后,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对一些炒作中小企业板股票的大资金进行账户的实时监控,就像前段时间的权证以及中国工际的炒作一样,需要证券交易所配合将有关账户的交易记录保存并追溯其过往的交易历史。通过对股票交易账户的严防死守,全程监控整个交易过程,这样才能使得那些炒家的操作有所收敛。
中国股市历来就有炒新之风,想当年天大天财以及基金裕元将新股的炒作推向了极致,如今,我们再一次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相比过去我们现在的法律规章制度更加规范,交易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股的定价将越来越趋向于规范和市场化,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像QFII那样去投资一个股票,用理性的而非投机的眼光去面对这些证券市场的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