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流 涛)我爱吃,也讲究吃,一有空就满街乱窜,到各个小吃市场浪荡,通过舌尖不断品味,寻求对食物的感知和享受。我总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要务,吃饱了才能做事,吃饱了才能讨论人活着的意义,物质需要满足了,才能上升到精神的高度。
丹凤也流行川粤湘菜,但那不是丹凤的。丹凤的菜肴介于川菜和湘菜之间,辣和酸为主旋律,特别有味道。丹凤的小吃则以面食为主,牛筋面是学生娃们的最爱,即使远走高飞上了大学,最念想的食物还是家乡的牛筋面。丹江熊家和中街四虎家的牛筋面最有名,粉丝也最多,不仅学生趋之若鹜,中年人也爱上了这一口。一到饭点,吃家蜂拥而至,一人捧一碗菜汤牛筋面,辣得鼻涕长流吃得津津有味,不说吃,光看着就会让人生出许多感动来。城西小吃市场董灵的粉条包子特香,颇有技术含量,粉条、豆腐、萝卜搭配得恰到好处。我有幸欣赏了一回热包子出笼的场面,只见鼓风机呼噜噜响,锅里的水也咕咕响,一阵子,锅上白气氤氲,热气腾腾,揭开锅盖,一锅味道鲜美的热包子就出笼了。恐上班迟到或者性子急嘴馋等不及的人,抢先捏一个咬一口,既烫嘴又烫手,脚蹦跳着,嘴里哈着气,包子在手里轮转,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胃是有记忆也是讲义气的,我常怀念儿时吃的糁子稀饭,西关存珍的糁子稀饭煮黄豆正好保存着我记忆里的味道,不稀不稠匀匀的,黄橙橙的颜色,让人吃了身心愉悦。爱屋及乌,因糁子稀饭喜欢上了她的煎饼,也喜欢了她左邻右舍的面皮和米皮。别小觑这普通的糁子稀饭,做起来也不容易,要把握火候,不急不躁,平淡中才能熬出深味。饮酒后,肚子寡寡的,喝一碗,胃立马就舒服,我百试不爽,异常灵验。
艺苑小吃城荣政的肉夹馍味道鲜美。荣政先用刀把饼子在案板上犁开,然后操刀“嗒嗒嗒”有条不紊地在案板上剁着鲜香的馅料,再用刀抄起馅料快速塞入饼子里,一个活色生香的肉夹馍就大功告成,我一边吃一边思考这到底是馍夹肉还是肉夹馍?
羊杂泡是丹凤美食的一大特色,不管走进哪个小吃城,食客云集的摊点一定是羊杂泡。羊杂泡摊前,食客会一眼不眨观摩老板掌瓢操作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自觉行使监督权。羊杂泡的整个工艺秘诀和制作过程完全公开透明,绝不暗箱操作,因而令人信服,常吃者甚众。大伙耐心等着自己的老碗往前挪,轮到谁了,老板会征询意见,指哪切哪,羊的全身会被充分利用,五脏六肺、正肉、下水,每个部件都能入碗。等热腾腾端上来,凳子已坐满,只有蹲着缩颈啜食,个个吃得嘴唇流油,额头上沁出一层细汗,吃得酣畅淋漓,吃得横涯无忌,吃得浑身热乎乎,心里美滋滋。供销小吃城老彭的羊杂摊前食客熙攘,成了饕餮的风景。赵家后场老丑家的羊杂泡不知用了啥祖传秘方,天天早上门庭若市。还有艺苑小吃城的“久长”牌羊杂泡,生意火爆,儿子操刀,老子洗碗,儿媳妇当财政大员,充分体现了当今家庭各人在家里的“政治地位”。
有必要说说过境路上建平的炉齿面。建平以前在艺苑小吃城安营扎寨,靠早出晚归,一碗面一碗面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是勤劳致富的典范,如今他把面馆转移到家里,虽然成了“土豪”,依然赤膊上阵亲自擀面。他的炉齿面物美价廉,拥趸众多,不管他搬到哪,吃货也会循着香味撵来。听说有一次来了一个彪实大汉,一连吃了三大碗,吃成一尊雕塑,静静地钉在哪,一时动弹不得,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
老街的野菜饺子别有风味,还捎带着自己加工的热豆腐。老屋子小,桌凳老得掉渣,主家也不愿改头换面,让人有一种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感觉,很适合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人光临。饺子馆常常人满为患,坐不下,宁愿站着等,也不愿意离开。老板是一位戴眼镜的老头,人再多也不喜乐,一副很平静的样子,即使收银子也不露一丝笑容,颇有大将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