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研究美国的文化的著作中,作者指出,这样的分工不仅合乎理性,而且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战略。一般在这种家庭中,男人挣六位数的年薪,当妻子的出去工作挣那点钱,就显得意义不大。况且,妇女在家,使男人免了后顾之忧,事业进展迅速,而且可以不受妻子工作地点的制约,哪里有高薪就去哪里。但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国中产阶级下一代的教育竞争太激烈,即使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母亲全职呆在家中,也得全力以赴地教子,不会感到闲得无聊。而这最终会保证他们的下一代在竞争中先声夺人,回报远远大于付出。
在中国的上层阶级,全职太太群体也正悄然兴起,只是,大多数的全职太太还在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未来的保障寻找方向。
受人尊重的职业
“全职太太”在中国成为一个社会职业的新名词,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在中国,全职太太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产物,而是代表了两个极端:由于经济改革大潮而失去事业不得不回家的女性;由于太有钱而没必要工作的富人们的妻子。
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的代名词,在“全职太太”这一词汇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并不全都是幸福与惬意、困惑与空虚,而应该是一种思考与努力,以使中国的全职太太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福利保障和法律支持。
在很多西方国家,全职太太首先是一项事业。作为一个受政府认可的职业,全职太太(Housewife)是个人填写工作状况时官方给出的选择之一,就印在表格上面,没人大惊小怪。可是,在中国,这项工作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主流的认同。
其次,在很多发达国家,全职太太在经济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非常量化的。美国著名的薪水网站Salary·com最近针对美国家庭主妇们进行了一项的正式调查显示,家庭主妇的工作量如果比照一般受薪阶级领薪水支票,每年可获得的薪水平均数是131471元,其中还包括加班的工资。约有540万名家庭主妇接受这次调查,当问及:每天在家中花最多时间所做的事情相较于社会上的一般工作,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职称?回答是幼儿园老师、女管家、厢型车驾驶员、厨师、护士以及一般维修工。这就是一般全职太太所要做的工作。至于上班时间,家庭主妇要照顾家庭内的主要成员和至少两名学龄儿童,她们每周平均工作100小时。
西方国家的全职太太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并且属于一个正式的职业范畴,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府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很多西方国家,政府都给了全职太太稳定的政策和福利保障。在西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如果是妻子不工作的家庭,政府会给妻子和孩子一定的补助,补助直接打到妻子的工资卡上。在加拿大,这个政策是具体的免税和孩子的“day care”津贴、牛奶金等,一个孩子平均每个月可以拿到800加元左右,因此对于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全职太太们一年中见得到的工资就至少可达3—5万加元。除了西方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规定:丈夫必须给自己的全职太太买养老金。
不仅是福利保障,国家的法律也会给予全职太太一定的支持。在很多国家,丈夫如果想离婚,而太太并没过错的话,法官会判决丈夫负担前妻生活,一直到前妻找到工作或再次结婚为止。因此,男人在离婚前出于经济因素也会三思而行。在加拿大,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妻子每个月照样能领到丈夫生前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工资,一直到去世,其子女在18岁前还能得到国家额外的补助,一直到18岁为止。有了这些保障,“全职太太”作为一种职业,自然有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上流社会的标志
由于有政府完善的福利政策和社会法律的保障与支持,在国外做一个全职太太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很快乐。她们敬业认真,把全职太太当成一种真正的职业,全职太太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得以真正的体现。